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从网友评论中读懂“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力量

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一篇题为《江苏13市为何“个个能打”?差距曾经有多大,现今就有多美好》的原创稿件,同时通过“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后,迅速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文章以翔实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江苏从“苏南苏北差距巨大”到“‘十三太保’个个能打”的蜕变密码。

评论区里数百条热辣滚烫的跟帖,垒起民声“留言墙”:盐城网友忆起家乡“从砖瓦房到白墙黛瓦小别墅”的变迁;宿迁市民感念“苏州老大哥”共建的苏宿工业园区;“从徐州会议的扶贫接力,到苏宿工业园区的‘造血式’援建,江苏把长江天堑变成了黄金水道。如今高铁织网、大港林立,曾经的‘穷亲戚’靠着产业转移和创新逆袭,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硬核队友”……这些朴实话语,凝聚着人民对时代变迁的深切认同,汇聚成对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礼赞。

跨越长江天堑的奇迹并非天成。30年前,苏州与宿迁的GDP差距曾达近十倍之巨,单砖石棉瓦的农舍在苏北大地并不鲜见,能通高速公路的县镇更屈指可数。正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较早提出“区域共同发展”,用“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南北共建”等硬招实招,让苏北乡村通路通水通电,让苏南的产业活水北流,让干部人才奔赴苏北沃野。今日再看,江苏13市全员跻身全国百强,“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已成“苏大强”的生动标识。评论区里的留言证明:一张蓝图绘到底,足以重塑山河,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丰碑。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力量,根子在其自身蕴含的磅礴生命力。从国情、省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蓝图,必然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实践根基。从20世纪90年代“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小康”的誓言,到今日“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深化,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持续连贯、与时俱进。它胜在系统性,统筹交通先行、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从“输血”迈向“造血”。它贵在人民性,苏北农房改善工程成为“以百姓心为心”的生动注脚。蓝图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回应时代课题,从人民实践中汲取不竭动力。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一张蓝图绘到底”,体现了干部正确的政绩观。评论区里,有网友对文中提及的领导干部印象深刻,感慨他们为推动发展付出的心血;有网友对江苏发展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清晰阐述着每一个关键节点。他们为什么能如数家珍,又为什么愿意留下肺腑之言?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把蓝图化作实景,绘进了群众的心坎里。从奔波于乡间小路查看农房改善的省委领导,到南北互派、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成为“苏大强”的见证者、贡献者、建设者。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当此之时,江苏大地“十三太保”正摩拳擦掌,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回望来路,那幅由远见、汗水与民心共同绘就的壮阔蓝图,已经给出深刻启示:凡是对人民有利、对长远有益的事业,就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抓下去。蓝图绘到底,发展路自宽——这不只是江苏经验,更是民族复兴路上当有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袁媛)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