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夏日炎炎,当心中暑!专家教你这么做

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部分地区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十分容易突发中暑,严重者甚至出现热射病。今天,特邀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带大家了解高温天气下,如何有效预防中暑。

老人不舍开空调,在家中招“热射病”

7月8日,72岁的王奶奶独居在家,为省电费,舍不得开空调。当日下午,家人看望时发现老人瘫倒在床、浑身滚烫、意识模糊,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危急症状。家人立即拨打120,将老人送往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入院检查显示,王奶奶体温达39.4℃,心率达126次/分,呼吸36次/分,血压降至90/74mmHg,被诊断为热射病,经过降温、补液等抢救,老人才转危为安。

黄洋医生介绍:“每到夏季,急诊科都会收治多例中暑、热射病病例,其中以老年人居多。”

到底什么是中暑?当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后,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会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头晕乏力、胸闷气促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种情况称为中暑。

中暑按照症状轻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通常表现为高热、昏迷、抽搐,并可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中暑?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会逐渐衰退。老年人的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敏感性降低,往往会出现“身体已经很热了,但自己却感觉不到”的情况。加上老年人存在基础疾病多、身体含水量低等特点,一旦中暑往往更加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年人为了节省电费,即使天气炎热也不开空调。等到家人发现异常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黄洋医生提醒,高温天气要关爱好家里的老人,比如最好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平常要多去看望照顾他们。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黄洋医生强调,长期在高温天气下户外作业的人群、长期在密闭且无通风空间内工作的人群,以及家中的小孩、患有基础疾病的群体,也都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中暑有哪些表现?

中暑的关键在于早识别、早治疗,身体会发出不同阶段的预警信号:

早期信号:在高温环境下,出现轻微头晕、头痛、乏力、多汗、口渴、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严重信号:体温升高至38℃以上,同时伴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

危急信号:合并昏迷、抽搐等情况,说明病情已非常危急,必须立刻送医院抢救。

出现中暑症状该怎么做?

转移: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树荫下、空调房),避免阳光直射。

散热:松开领口、袖口、腰带等束缚衣物,促进散热。立刻用冷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处,或用湿毛巾、冰袋(用衣物包裹)敷在额头、颈部、腋下。

补水:可以给予少量多次饮水。

送医:若患者休息后症状加重,或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应立刻送医院就诊。

酷暑高温怎样做才能防中暑?

中医将暑气归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暑邪容易伤津耗气。

饮食调理:在高温天气,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食同源食物,比如西瓜、绿豆汤、冬瓜汤、凉拌苦瓜等,通过饮食为身体消暑。其次,还可以饮用酸梅汤、苦丁茶、荷叶茶等茶饮。

中药预防:除此之外,可服用一些清热解暑、芳香化湿中药,可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如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银花清暑合剂,因口感偏甜,糖尿病病人慎用。

非药物疗法:如果出现了中暑,还可以通过耳尖放血、刺络放血、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清暑退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责编:杨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