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郑和下西洋620周年③|海外送来的“麒麟”,为何长得很像长颈鹿

一幅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瑞应麒麟图》总是让现在的人们“忍俊不禁”。卷轴上明明是一只长颈鹿,但“图片说明”却认为这是麒麟。

今天是中国航海日,也是明代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与海外开展平等贸易,很多新奇的物产,也因而出现在了神州大地。

《瑞应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每次归来,总会带回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植物、香料,其他国家也会进贡特产。这些海外物产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拿长颈鹿来说,它除了脖子长以外,其他特征和传统观念中的瑞兽‘麒麟’很相似。”郑和研究学者、郑和后裔郑宽涛介绍,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海外诸国抓住朱棣崇尚祥瑞的心理,纷纷进贡将长颈鹿作为“麒麟”送来中国。

从榜葛剌国遣使进贡“麒麟”开始,共有七次之多。但当时的中国人从没有见过长颈鹿,因此将其误认为麒麟。

郑和塑像 视觉中国 供图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官方互赠、贸易方式,船队带回了象牙、珊瑚树、玛瑙珠、水晶等珍宝,长颈鹿、鸵鸟、狮子、金钱豹等异兽,龙涎香、降真香、紫檀香等香料,西洋布、白荜布、姜黄布等纺织品,沉香木、紫檀木、五谷树等珍贵树木,大大开拓了明代初年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眼界,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明代初年的南京人对大象不算陌生,图为明孝陵神道上的石象 视觉中国 供图

和麒麟一样,大象也是象征太平的瑞兽。明代南京有象房村、大驯象门、大象坊等地名,象房村这个地名至今还在使用。郑宽涛告诉记者,明代皇帝在重大节庆朝仪中要使用大象,最多时一次要用到31头。江南并不产象,朝廷所使用的大象,一是来自“内贡”,在广西等地捕捉;二是来自“外贡”。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占城、暹罗、真腊等国纷纷进贡大象。试想一下,明初的南京城郊,水草丰美之处。大象优哉游哉,百姓早已对这“大家伙”见怪不怪。

郑和还带回来了大量海外产的药用植物,在静海寺一带广泛种植,包括犀角、羚羊角、阿魏、丁香、乳香等。明代南京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载,万历年间,李时珍来南京时特地寓居于静海寺,考察郑和从西洋引种的植物,详细记录,大大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

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风景区有一棵五谷树,当地传说,此树也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其果实形状好似稻、麦、黍、稷、豆等五谷或小鱼虾,如果实似五谷,则预示丰收,如果实似鱼虾,则预示要发洪水。

《本草纲目》 视觉中国 供图

郑宽涛说,五谷树的传说在南京也有流传,《金陵琐事》《客座赘语》等文献中说,南京五谷树也是由郑和自海外携回,种植于明皇宫、大报恩寺、天界寺等地。清代诗人周宝偀咏《五谷树》:“种自西洋来,佳名五谷系。但看树婆娑,便知丰歉岁。”郑宽涛介绍,“五谷树”的学名是“雪柳”,俗称“过街柳”,它当然并没有预示丰歉的“功能”,但很有可能也是来自海外的植物之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周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