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HT研究所丨中国航海日冷知识:郑和“超级舰队”没发动机?全靠精准拿捏季风!

科技有嗨点,未来看得见!大家好,这里是HT研究所。今天是7月11日,也是中国航海日。今天是个大雨天,上午出个差、下午上个班,我都有乘风破浪的感觉了。

说到乘风破浪,我想到了我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 620年前的今天,我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一支由200多艘海船、2.7万多名士兵和船员组建的超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远航。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7月11日被国务院在2005年批准为中国航海日。

当年郑和带着一支“超级舰队”七下西洋,那些最大能有148米长、60米宽的木帆船,没有发动机却能跑遍30多个国家,你知道靠的什么吗?其实靠的全是古人“看天吃饭”的硬核智慧!​

这里面最关键的秘密,就是对季风的精准拿捏。你可别小看风的力量,郑和船队往返一次刚好一年半,这时间跟四次季风转换的节奏完美合上了拍。就说1421年那次,船队3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就是专门等来了东北季风——这时候的风力能达到每秒4到5米,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稳稳推着船队南下福建。到了阿拉伯海更妙,夏天西南季风正盛,尤其是七八月份风力最劲,连海水都跟着往北流,船队顺着风势洋流一路北上,速度快得很;等到冬天返航,东北季风又成了好帮手,海流也乖乖让道,一点不添堵。​

除了季风这个“动力引擎”,海流和波浪也是隐形的导航员。第六次航行时,郑和特意选在春季出发,这时候长江的淡水往东南流,江苏沿岸的海水也从往北改成往东,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就像给船队铺了条顺水道,轻轻松松就能从北往南开。​

不过可别以为这趟旅程顺风顺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明清小冰期”,天气特别冷,海况也复杂。专家推测,他之所以选择沿着海岸线走,而不是直接穿越大洋,除了怕迷路,很可能就是在避开那些因为寒冷天气引发的大风大浪。​

古人没有卫星预报,却能把风、流、浪的脾气摸得这么透!这航海智慧,是不是特别让人佩服?正是这份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驾驭,让郑和船队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年代,创造了横跨万里海域的奇迹。而这种顺应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征服星辰大海的脚步。

文案/出镜/拍摄: 张宣

剪辑:王子杰

美编:朱丹清

统筹:徐冠英

责编:杨易臻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