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燃的七月,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带着“诗和远方”的憧憬踏入社会。这份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弥足珍贵,但很快就会被房租账单、通勤压力、职场竞争等“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所冲击。这并非理想主义的失败,而是人生必修的第一课。
法国作家加缪曾说:“在冬天的正午,我最终明白,在我心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这句话精准诠释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成熟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学会在现实的土壤中培育理想。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心灵鸡汤,第一批“00后”毕业生已经用行动证明,他们既能脚踏实地应对生活挑战,又保持着改变世界的热忱。有调查显示,尽管有83%的应届生将“实现个人价值”列为择业首要标准,但同时也有76%表示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
不过,作为职场的菜鸟、社会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做功课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首先是做好财务账,要把自己的收入分成三份,专家的建议是50%收入用于必要的日常开支、30%用于技能提升、20%用于长期规划,既过好当下又筑梦未来;其次是做好时间账,每天都有24小时,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给自己安排好“充电时间”、生活时间和休闲时间。要做好人际关系账,离开校园,告别学院和班级,随之而来的是同行交流的专业圈、跨界合作的资源圈以及情感支持的心灵圈,进了圈子你就进了职场的新兵连,就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然,再多的“柴米油盐”琐事也不能湮灭梦想,更不能成为“诗和远方”的羁绊。从踏入社会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应该给自己描绘出一个远大的目标,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坚持不懈,不断蓄积能量,终将一点点接近最初的梦想,收获属于你的无限精彩。不久前,杭州一位“90后”建筑师,从设计城中村改造项目起步,最终获得国际大奖;成都某生物系毕业生,通过社区科普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最终影响政策制定……学长们的经历证明,理想主义最有力的表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崇高愿景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就像作家刘墉所说:“再冷的板凳,坐下去也会变暖;再远的道路,走下去也能到达。”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梦想的过程尤其如此,前行路上难免有坎坷、有荆棘、有急流险滩。在不断前行中要不断“升级装备”,提高“打怪能力”,一方面让自己从行业小白变成“斜杠青年”,另一方面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敢于面对一切困难。
站在人生新起点,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明白,生活从来不是“诗和远方”与“柴米油盐”的二选一。那些最终改变世界的人,恰恰是最懂得在买菜时讨价还价,却依然仰望星空的人。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果是做对的事情。”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愿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在现实的琴键上,奏响理想的乐章。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