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扬州也有条乌衣巷,曾作为军事基地拱卫南京

“苏超”第七轮,扬州将主场对阵南京。赛前论起两座城市的渊源,有些扬州网友提出,南京乌衣巷无人不知,但其实扬州也曾有一条乌衣巷,不仅作为军事基地将当时的南京和扬州两座城池紧密相连,还是东晋王朝以少胜多、获取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南京的乌衣巷,因刘禹锡的诗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在扬州的广陵古城,也曾经有一条同名的乌衣巷。小巷位于扬州仁丰里西侧毓贤街的北面,东西向,东起仁丰里,西止嵇家湾,大概在今天“旧城六巷”的位置。清代人李斗写的《扬州画舫录》中有关于乌衣巷的记载。清同光年间的扬州府地图上,标有乌衣巷的确切位置。《民国江都县续志》提到了乌衣巷的地点:“光绪十七年,僧妙海于旧城隋文选楼北乌衣巷口编茅为屋,嵌石于门,曰古九莲庵。”1923年发行的《扬州城市图》中仍标有乌衣巷的位置。后来这条巷子改了名字,也就淹没在了历史中。

1964年扬州市仁丰里地图。 广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扬州广陵区汶河街道的仁丰里文化街区,沿主路两侧的小巷如鱼骨状有次序地排列开来。这些小巷的巷名简单明了,就以旧城一巷、二巷、三巷等命名,当数到六巷时,便可驻足一观。这里就曾经是古代扬州地图上乌衣巷所在的位置。

扬州这条乌衣巷的名字大有来头。东晋时,名相谢安在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执政后,遇上前秦苻坚南侵,于是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 年),任命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坐镇广陵(今扬州)。东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衣冠南渡”,位于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广陵,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迅速在广陵布置城防,并在当地招募北方流民及骁勇之士,组建并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日后威震四方的“北府军”。

当时,这支招募组建的军队驻地就在现今扬州仁丰里旧城六巷的位置,因士兵多穿黑色战衣,此地便被称为“乌衣巷”。太元四年(379 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移镇京口,这支军队的主力也跟着迁至江对岸的京口(今镇江)常驻,而广陵依旧承担招募兵源的任务。因京口在东晋也称北府,“北府兵”由此得名。所以,扬州乌衣巷,实际上是北府军的建军之地。

南京乌衣巷。  张晨 摄

与南京乌衣巷是东晋王导、谢安等大家族的奢华居住地不同,当时扬州的这条乌衣巷有着重要的军事功能,对于都城南京和整个东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东晋以建康为都城,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南侵,广陵作为长江北岸的战略重镇,是东晋抵御北方政权南侵的前沿。谢玄在广陵统领北府兵,依托广陵的地理优势,构建起稳固的江北防御体系,填补了东晋此前在江淮地区的军事薄弱环节,有效遏制了前秦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南下势头,为拱卫都城建康(今南京),保障东晋的整体安全提供了直接保障。

扬州仁丰里旧城六巷。 广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乌衣巷作为谢玄在广陵招募训练精锐部队的军事基地,为东晋培养了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北府军的组建、训练与最终形成,不仅为后来淝水之战的胜利埋下伏笔,还打破了东晋长期以来士族专权、军事力量分散的局面。谢玄以广陵为基地掌控这支精锐,既强化了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为寒门武将(如后来的刘裕)通过北府军崛起提供了契机,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士族垄断权力的传统,为东晋后期的政治变革埋下伏笔。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扬州乌衣巷,也就很难有南京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安定奢华。

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经典的以弱胜强战例,前秦军被谢玄率领的北府军歼灭70多万人,直接导致了苻坚再也无力统一北方,最终形成了此后200多年的南北朝长期分裂。而东晋获得这场大胜,除了依靠坐镇南京指挥的谢安足智多谋,更有赖于能征善战的东晋主力部队以及刘牢之等前线破阵名将,而他们几乎都来自在扬州乌衣巷组建的这支北府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责编:张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