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口南岸,江苏太仓以80余万人口的体量,勾勒出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温婉画卷。穿行太仓高新区,以德国企业命名的公交站牌星罗棋布,“克恩-里伯斯”“舍弗勒”“通快”……这些响当当的德国工业巨头标识,与粉墙黛瓦的江南景致奇妙交融,清晰标注着此地独特的身份:这里聚集着560家德国企业,其中60家是行业“隐形冠军”,累计德资投入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逾650亿元——太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
当地时间6月25日,这场跨越地理与文化鸿沟、持续30余年的“双向奔赴”,在万里之外的德国“汽车心脏”斯图加特迎来高光时刻。由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与太仓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太仓日”活动启幕,向世界讲述一个中国江南小城,何以成为德国工业基因最密集“生长地”的传奇故事。

从孤帆到舰队,德企雨林成荫
故事始于1993年。德国百年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将中国首站落户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太仓,这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充满“反差感”的选择——一家底蕴深厚的德国家族企业,为何选择宁静小县城,而非繁华大都市?
“太仓地理位置优越,适合企业扎根发展。”克恩-里伯斯中国业务集团高级副总裁范·西蒙一语点明关键。太仓沿江邻沪,主城至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高铁17分钟直达虹桥枢纽,坐拥长江第一大集装箱港,立体交通网联通全球。
“80%中国国内的零部件都可在长三角区域一站式配齐,即使客户有紧急需求,小时级的供应链体系也能保障企业从容生产。”克朗斯机械(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加成告诉记者,一个两倍规模的新工厂正加紧建设,将助力克朗斯太仓工厂成为德国总部外最大新机器生产基地。
如克朗斯一样,克恩-里伯斯亦从最初小心翼翼的“探路者”,成长为年产值逾15亿元的“弹簧大王”。其成功落户,如同投下关键“定心丸”,引发持续的德企投资热潮。
漫步太仓高新区南京东路,“克恩-里伯斯站”成为独特产业坐标。以其为圆心,4公里半径内密布40余家外资企业。搭乘103路公交车,可“一站式”配齐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核心部件——这里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高达70%。从高精密机床、轴承,到医药化工、物流装备等,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们在此集结,构建起紧密协作的产业链。
太仓,已成为德国工业4.0技术在中国的重要“试验场”和“应用场”。

营商生态独特,成就“金字招牌”
在太仓走访德企时,记者反复追问一个问题:30多年来,严谨挑剔的德国企业甘愿“偏安”一隅,扎根这座小城,仅仅是因为毗邻上海吗?
“区位优势是敲门砖,但真正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的,是这里独一无二的营商生态。”不少德企负责人感慨,道出太仓对德招商的秘诀。
“双元制”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一元学校、一元企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的重要基石。在中德两国政府推动下,太仓建立了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制定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超1万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新项目从拿地到开工通常需半年,而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仅耗时三个月。“政府帮我们制定时间表,精确到每个半天需要干什么。”伯曼中国首席财务官黄晓桦告诉记者,太仓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沟通常在周末或晚上进行。
“我们很难拒绝这样的诚意。客户、产业链和人才供给都在这里,加上优质的营商环境,成就了太仓对德合作的金字招牌。”黄晓桦总结道。

从客商到乡亲,德风吴韵相融
斯图加特“太仓日”活动上,一项特别的“城市礼遇”引发关注:太仓推出“Hi Taicang卡”和“城市荣誉卡”,持卡人在医疗、教育、文旅等多领域享受太仓市民同等待遇。
不少德国人士说,以往因外籍身份,在太仓就医、住店需携带护照,就诊、乘公交需繁琐手机认证,如今仅凭“Hi Taicang卡”即可全城通行。“这不仅是身份的认可,更是情感的联结。”
据太仓市新市民事务中心介绍,新启用的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涉外服务,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中心设在德国留学生创业园,整合移民事务、涉外政务、生活融入等73项服务,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舒心生活氛围。”太仓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陈一天说。
生活层面的交融最为动人。暮色中的“罗腾堡”风情街,铸铁路灯晕染着鹅卵石小径,德式面包房飘出碱水结特有的焦香,啤酒花园回荡着巴伐利亚民谣……这并非旅游景点,而是3000多名在太德籍人士的日常。江南水乡,正以其包容与用心,成为德国友人的“第二故乡”。
超越经贸平台,“太仓日”成为中德文化共鸣的桥梁。活动期间,太仓发布“2025中德贝多芬合唱艺术展演暨首届太仓中德合唱盛典”,以音乐促进中德文明深度对话。
常态化举办“罗腾堡啤酒节”、中德马拉松友谊赛、艺术家沙龙,以及拜仁慕尼黑太仓足球学校的落地、与斯图加特足球俱乐部的战略合作,持续推动两国文体领域深度“互粉”。
从一根“弹簧”的孤勇落户,到560家德企的“热带雨林”;从江南的婉约风情,到德式的严谨生活;从单向招商,到产业、人才、文化、生活多维互融——太仓用30余载的耕耘,让德国工业基因在江南沃土扎根生长,结出产业共荣、文化互鉴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