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能家庭自制的冰,缘何成为夏日火爆单品?

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苏超”南京队与苏州队的比赛现场,场地外围摆放的1万条冰块引起人们注意。同样是冰,冰杯、袋装冰等食用冰今夏销售愈加火爆。《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

冰杯生产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嘉豪 摄

冰,这个大多家庭能自制、许多商家搭配送的日常生活常见物质,如何成为夏日热销的单品?食用冰、工业冰,一个是新任“饮料搭子”,一个是老牌冷源。它们如何被生产,又应用于哪些领域?记者带你探访“一块冰”背后的清凉生意经。

从水变成冰,工业冰用时是食用冰的51倍

850秒,这是江苏冰马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一批食用冰的用时。7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的冰马仕制冰厂,了解食用冰的生产流程。

食用冰生产的第一步是过滤原水。冰马仕制冰厂厂长陈君介绍,水在过滤环节的初次利用率约为40%,工厂会二次处理未纯化的水资源,最终综合利用率能达到60%,“这一过程产生的尾水,我们会用来给设备降温,尽可能不浪费资源。”

过滤产生的纯水,经管路送至制冰产线。进入车间,记者换上工服、工鞋,并洗手消毒、戴上手套,经风淋间进入生产区域。在这里,12台制冰机24小时运作,每天能生产65吨方冰。这些方冰经过震动筛、储冰斗等,由传送带送至包装车间自动封装。

冰杯封装工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嘉豪 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业冰比食用冰制备更复杂,需要约12个小时,是食用冰制备时间的51倍左右。不过,相比食用冰生产的高清洁要求和全天运作的高自动化产线,工业冰的生产对环境要求没有那么高,用水也不需要过滤,其出货和供应的时间节点也更趋集中。

7月11日凌晨5时,记者来到位于江宁区禄口街道的南京吾爱冷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人们此时已忙碌1个多小时,大大小小的货拉拉车辆正排队等待装冰。公司总经理卫兵介绍,冰厂最忙的时段有两个,一个是4时至7时,主要为白天用冰的工厂、学校、经营场所等供货;另一个是16时至19时,主要为众彩市场等供货,冰块多用于食品保鲜、冷链运输等场景。

记者了解到,7月5日“苏超”南京队与苏州队的比赛,现场1万条冰块近一半由该公司供应。公司建有一个可同时生产4700多块90厘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的工业冰车间,早晚各出产一批冰块,日产能500吨。

工业冰脱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苏杰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排排金属模具浸泡在零下18摄氏度的盐溶液中,盛有制成冰块的模具被吊机吊起,冰块在常温水池浸泡脱模后倒出,工人将其放置在简易传送带上运送装车。同时,模具在脱模处补水,随后被放回冰池进行下一轮制冰。

工人运送工业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苏杰 摄

“+饮料”市场应用面广,靠冰块降温优势渐消

无论是食用冰还是工业冰,“化得慢”都是其显著特性,也是其相比家庭、门店自制冰块的优势。为什么化得慢?这和制冰工厂的缓冻工艺以及用水的纯度有密切关系。从食用冰生产来看,纯水在制冰机内持续流动,冰块一层一层成型,这与使用白开水、水从外向内结冰的家庭制作相比,制成的冰更抗化。而从工业冰生产来看,较长的制备时间和较低的制备温度,让冰块化得更慢。

当前,市面上销售的食用冰产品主要为冰杯、袋装冰,前者的销售点多集中在便利店、商超,后者还扩展至餐厅、茶饮门店、酒吧等。除了纯水冰块,柠檬冰杯、乳酸菌冰杯、咖啡冰杯等新品类近两年也纷纷出现,售价大多在10元以内。

“冰杯主要解决的是‘即时用冰’的需求,常温饮料搭配冰杯能秒变冷饮。冰能激发饮品的风味,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很多消费者买了冰镇的饮料也会再搭买一个冰杯,感官刺激是消费者购买冰杯的一大驱动力。”江苏冰马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大进介绍,企业现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建立合作,为其供应定制冰杯,产品在其平台上常搭配酒水饮料出售。该公司还与喜茶、茶百道等茶饮品牌,蒙牛等食品饮料企业,以及大润发等商超建立供货关系。

工业冰生产车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苏杰 摄

再看工业冰市场,这些用于降温的冰块块头大、耐融化,常在食品保鲜、冷链运输、鱼塘降温等领域使用,在养殖厂、工业厂房、施工隧道等场景同样有广泛应用。随着近年来各类制冷设备的推广应用,工业冰在降温领域的角色逐渐被替代。此外,冰块需求受气温影响,工厂一年内能满负荷运转的时间有限,“需求不稳定”也是现实制约因素。

“我们的订单大多来自工业厂房、施工项目等。近年他们也用起了空调、工业风扇,制冷效果更好,冰块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像‘苏超’这样的订单不是一直都有。”卫兵表示,未来工业冰在降温方面的优势会逐渐消减,应用范围可能回归到最基本的食品保鲜运输领域。

可持续发展,解决盈利脆弱性问题是关键

在制冰这个“冷生意”火热之时,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激烈。随着农夫山泉等食品饮料企业纷纷入局食用冰行业,并将其丰富的饮料产品搭配冰杯售卖实现总体增长,只做食用冰的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虽然冰杯销量逐年增长,但不少企业负责人却认为这个市场“很小”。原因在于冰本身——对温度的要求使企业产品很难走远,运输距离一旦超过400公里,成本就会大幅上升。这样一来,企业只能做本地生意,仅以一厂辐射更大区域并不现实。

刚刚制成的食用冰方冰。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嘉豪 摄

食用冰杯虽然主要产品是冰,但冰本身的成本并不高,大头在于包装材料和仓储运输。“冰杯所用的杯子要耐低温,同时考虑到消费者可能会重复利用装热水,材料也得耐高温。再加上覆膜等,算下来包材的价格能占一半成本,仓储运输占了剩下成本的大头,利润空间并不大。”司大进坦言,售价为2.9元的冰杯利润不足0.1元,但相比饮料、矿泉水,冰杯的售价对顾客来说又较高,能消费的人群比较有限,“在人们的心里会认为,冰块价格不应该很高。”

司大进所言不虚。以开在南京的7-11便利店为例,规格160克的方冰冰杯售价3.5元、价格和一瓶可乐相当,规格165克的球形冰冰杯售价7.9元,规格800克的袋装方冰卖9.5元。记者了解到,冰杯的平均价格在2024年从4.5元降至2.5元,这一降价趋势进一步挤压了厂商的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冰、工业冰需求高涨的夏季,同样也是制冰企业耗能最高的时节,制冷、仓储、运输方面的投入都很大。

那么,制冰行业如何降本增效?

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认为,无论是食用冰行业还是工业冰行业,从长期来看,解决标准化不足和盈利脆弱性的问题,依然是行业能否将季节性风口转化为可持续赛道的关键。

当前,食用冰主要的销售模式是“冰饮共生”,市场规模未来可能持续爆发。张春龙建议,企业要抓住这个趋势,“这一市场细分趋势明显,企业还应研发出更多冰类产品,推出缓释冷源等产品,在打造产品多元化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

工业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嘉豪 摄

在工业冰领域,卫兵透露,企业现在正由制冰“下游”向“上游”转变。“干冰生产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是企业另一主营业务。我们给盒马、顺丰等供应干冰,同时也制造干冰的生产设备,还拓展了干冰清洗等业务,为比亚迪提供电池清洗服务。”

“企业制造的干冰生产设备已出口至韩国,近期还考虑与韩国企业合作,将干冰产品卖到日本去。”卫兵表示,企业业务将逐步向制冰设备研发制造、干冰及设备海外出口转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嘉豪 姚政宇/文 华苏杰 余勤雍/摄

责编:陈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