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切莫把“不爱上班门诊”当玩笑

近日,话题#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调侃“这下周末真得去趟河北了”。据悉,该门诊挂牌两个多月,前去问诊的患者并不多,但专家还是帮一些不爱上班的人找出了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诊断后,通过治疗改善了症状。

现实中,确有不少上班族在工作中心生乏力、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感觉上班很痛苦,这些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原因,有的甚至隐藏着躯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工作抵触情绪往往伴随特定生理反应,比如长期睡眠障碍、不明原因肌肉疼痛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心悸、胃肠功能失调症状,以及反复感冒、过敏等免疫系统异常等等。此时,“不爱上班”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不及时进行干预,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害。

更多的“不爱上班”人群则存在着心理问题,甚至不乏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患。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不爱上班”不是简单的“闹情绪”,而是包含着动机耗竭、情感隔离和意义感缺失三重机制,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叠加,让上班族逐渐失去对工作的渴望,乃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这种状况下,急需心理医生给予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病耻感”的驱使下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讳疾忌医,从而令病情拖延,难以逆转。

“不爱上班门诊”不是个玩笑,它提醒我们:关注职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社会应消除偏见,企业也应给予员工更多关怀。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建立动态工作量评估系统,减轻工作压力;可以引入一些智能手段,帮助员工进行情绪调节;可以提升企业的包容性,对于压力过大的岗位从业人员还可试行“心理健康假”制度。企业在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投入,一定可以产生绩效的回报,毕竟健康管理的本质就是生产力投资。

“不爱上班门诊”的出现,既是对社会情绪的专业回应,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探索。未来需要构建医疗机构用人单位、保险体系的三维防护网,让健康中国战略在职场落地生根。

(胡波)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