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嗨点,未来看得见!大家好,这里是HT研究所。我是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宣。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我国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大部地区湿度较大,体感闷热。
有不少朋友在高温天会疑惑,为啥感觉比预报的热得多,甚至怀疑气象部门是不是刻意压低了温度?
今天,我们来到了南京气象台的气象观测站,为你揭开谜底。大家看到我身后这个白色的小箱子了吗?它就是传说中的百叶箱,咱们每天看到的高温预报,数据就从这儿来。那具体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我们来问一下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竹君。
戴竹君说,气象工作者从不会有意把气温报高或报低,而且对预报员的预测还有严格评分呢。要是预报38℃,实际气温却到了40℃以上,预报员可是会被扣分的。所以呀,预报员们都在努力把温度报得越来越准。
因为人们所处的环境温度差异显著且多变,为了得到稳定、客观、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人们就以开阔平坦草地上1.5米高度的通风遮阳的百叶箱内所测空气温度作为代表,这就是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气温。这是世界统一标准,就像用同一把尺子量身高,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温度对比。
同一座城市里,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差别可大了。在阳光强烈的时候,水泥路、柏油路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可能要高4℃至5℃。这就是为啥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看起来偏低的原因啦。
再来说说体感温度,它就像个“情绪派选手”,会受到日晒、湿度、风的共同影响,同样的温度下,暴晒、刮风、闷热时感受到的冷热天差地别。比如湿度大的时候,人就会觉得闷热。只要气温达到超过33℃、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容易中暑。甚至衣服材质、个人体质、心情起伏都会让体感温度“变脸”,从而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数据。
不过别担心,气象部门正努力让预报更贴心。我们有高温预警、体感温度、中暑指数、高温健康预警等贴心服务,最后提醒大家:天热别硬扛,多喝水、少出门,咱们一起安然度夏!

文案/张宣 通讯员 开丽
出镜 张宣
拍摄 实习生 卢欣怡
剪辑 王子杰
美编 朱丹清
统筹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