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以史为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我是很喜欢研究历史的。作为从政者,不熟悉历史,特别是中国史,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语重心长的嘱托,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重要遵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城市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规律。古代城市的兴起,往往与交通要道、资源富集之地紧密相连。如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楼兰等城市,因商贸往来而繁荣昌盛;而扬州、苏州等城市,则凭借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成为经济文化重镇。这些城市的兴衰,深刻地揭示了产业、交通、资源等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日之中国,城市承载的产业与人口远非历史上的城市可比。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们更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让城市的血脉更加畅通,让城市的发展更可持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文脉,表达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珍贵的文物,无不诉说着城市的过往,凝聚民族的记忆。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群,象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当下,我国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300多片,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要在深刻理解其历史逻辑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对城市历史文脉最深情的守护。

历史见证着城市风貌的变迁与传承。西周镐京依沣水而建,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锚定礼制秩序。镐京虽已湮没在历史之中,但它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却成为中国城市的理想范式。数千年后,北京城围绕中轴线展开城市布局,不仅体现了空间几何对称的美学设计,更承袭于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已无需用一幢幢摩天大楼“证明自己”,而要更多地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协调。

历史上,也不乏城市建设的深刻教训。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因盲目追求工业扩张,任由工厂挤占河道、烟囱遮蔽天空,最终陷入“雾霾锁城、疫病横行”的困局,这才有了后来的《公共卫生法案》与“花园城市”理念。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因为缺乏合理规划,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贫困、住房紧张、犯罪率升高等城市病。这些教训无不深刻警示我们,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杜绝盲目开发和过度建设,科学规划城市的发展蓝图,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让今天的城市建设,成为明天宝贵的“历史遗产”。

(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