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苏超”背后的江苏千年“足球基因”

这个夏天,被称作“苏超”的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火出圈,简直成了体育圈的顶流综艺。但你以为这是江苏足球突然“开了外挂”?NO,NO,NO!这背后可是藏着几千年的“足球基因”,堪称一部活生生的“江苏足球进化史”。

古代足球故事:原来老祖宗早就踢上“世界杯”了

2004年,国际足联给中国发了个“足球起源认证奖状”,证明咱们老祖宗玩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老祖宗。《战国策》和《史记》早就记载: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淄博人就踢得热火朝天;到了后来,蹴鞠还成了士兵的“体能测试项目”,毕竟“踢球好=打仗强”的逻辑,在古代可是硬道理。

要说古代最硬核的“足球赞助商”,非刘邦莫属。他爹刘太公是个资深“蹴鞠迷”,最大的爱好就是“走鸡、斗狗、蹴鞠”三件套。老爷子到长安后无球可踢闷闷不乐,刘邦大手一挥:“长安房价贵?没事!给我复刻一个丰县老家!”于是在长安硬生生造了片蹴鞠场,让太上皇和老伙计们继续“踢老年联赛”,这孝心简直感动中国足球史。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抱球小人。
镇江博物馆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

唐宋时期的江苏,简直是“足球一线城市”。扬州作为当时的“经济一哥”,把蹴鞠玩成了日常消遣,扬州博物馆里那个长沙窑抱球小人俑,活脱脱就是古代扬州人的“足球自拍”。镇江人更会玩,宋代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把“颠球”姿势刻进了文物里,胡人老哥左足站鼓右足颠球,这平衡感放到现在能去踢艺术足球。

98版《水浒传》中的高俅。

到了元明,足球更是被写进了小说。泰州人施耐庵在《水浒传》里让高俅上演了一出“球星上位记”,淮安人吴承恩的笔下,盘丝洞的蜘蛛精也爱踢球。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里的街头蹴鞠场面。
南京博物院清代青花蹴鞠纹瓷碗和《仕女行乐图》。

苏州画家文徵明画的《蹴鞠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里的街头蹴鞠场面,证明江南才子不仅会写诗作画,踢起球来也是一把好手。南京博物院藏的清代青花蹴鞠纹瓷碗和《仕女行乐图》更绝,说明古代江苏足球早就打破“性别壁垒”,小姐姐们也是球场常客,真正实现了“全民足球KPI”。

南京:115年前就办过“全国足球总决赛”

南洋劝业会会场内景。

南京与足球的缘分,得从115年前的“南洋劝业会”说起。1910年,这里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足球比赛,相当于古代蹴鞠的“现代化升级发布会”,直接点燃了全国的足球热情。

1936年金陵中学校刊足球获奖记录(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936年金陵中学校刊中刊登的学校足球队(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金陵中学,堪称“足球名校”。校刊里骄傲地写着:“足球是我校校技,十余年人才辈出,誉满江南”,简直是“江苏足球青训基地”的雏形。更有趣的是,当时球员们还有江湖代号:“木匠”“邱老八”“螃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武侠小说里的球队呢。

1951年南京足球队和苏南足球队比赛,深色球衣的为南京队队员(来源:南京日报)。
照片背面写着文字:“南京队——苏南队二比〇,南京队胜。南京队前锋攻进苏南队阵区,在二十四码内射门,被我接住。”落款是:“曹子龙,并且标注日期1951年11月10日”。曹子龙是苏南队守门员。

1951年华东足球大赛上,江苏派出苏南、苏北、南京三支队伍。赛后“内部”友谊PK时,南京队2:0战胜苏南队,比赛被守门员曹子龙认真记录在照片背后,那句“在二十四码内射门,被我接住”的傲娇口吻,仿佛穿越时空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刺激。

南通:足球史至少112年了

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门及足球队。

现在,“苏超”积分榜上的南通队位列榜首,南通的足球史也可追溯到112年前。1913年省立第七中学就把足球纳入体育课,“每课体操必竞踢数刻”,比现在的课间操还认真。1919年张詧、张謇兄弟主导的运动会首次把足球列为正式项目,要求“各校出一队”,相当于举办了首届“南通校园足球联赛”。从那时候算下来,南通足球的“工龄”比大多数人的爷爷还长。

徐州队:百年前云龙山下就有“野球场”

1954年12月26日徐州市足球代表队全体队员合影。

目前排名第四的徐州队,祖上也是有“足球矿”的。1919年云龙山西大操场就有教师学生踢“野球”,郑飞卿、钮晓安等几位老哥虽然没正规组队,却成了当地“足球网红”。1925年体育教师李伯哲开始系统推广,相当于徐州足球的“启蒙教练”。

1954年徐州市足球联赛堪称“徐州足球选秀大会”,11支队伍125名球员角逐,选拔出的16人代表队在省赛中勇夺季军。看来徐州人不仅会打矿,踢起球来也是“硬实力”。

无锡:江阴足球“李家班”堪比足坛“德云社”

1954年12月28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江苏省足球比赛大会新闻。

1954年江苏省足球比赛大会上,无锡队4胜1平夺冠,相当于拿到“江苏足球初代冠军奖杯”。而江阴作为民国时期公认的“足球之乡”,简直是江苏足球的“人才批发市场”。

1954年,江阴“李家班”合影。

民国初期的“市桥队”是江阴足球的“开山鼻祖”,1935年梁官松等4人代表常州拿了省运会冠军。最传奇的是“星联足球队”,李家一门四代16人组成“李家班”,这传承比德云社还讲究,难怪1979年就被定为省足球重点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省队主力一半是江阴人,说江阴承包了江苏足球半壁江山毫不夸张。

淮安:百年前的体育场就有足球场

20世纪70年代,在清江市城南体育场举行的江苏省小学生足球比赛。

地处长三角的淮安,早早被上海等地的足球风气“辐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淮阴、淮安等地的体育场就有足球场。1952年,原清江市邮电系统足球队还踢进了全国比赛,堪称“职场足球天花板”。

六七十年代,原淮阴专区更是“足球基建狂魔”,建了9个足球场,年年办训练班。1983年女子足球队成立,盱眙姑娘们率先“踢破性别壁垒”,把足球玩成了“全民运动KPI”。

扬州:江苏足球的“黄埔军校”

扬州足球最鼎盛时,江苏队首发11人几乎全是宝应人,省队“官方语言”竟是宝应话,这凝聚力简直绝了。宝应作为“足球之乡”,不仅输送了吉翔这样的江苏足球旗帜,还孕育了江苏女足。

倪梦婕(前排右一)。

更厉害的是,扬泰分治前江苏两个“足球之乡”都在扬州——宝应和泰县(现泰州姜堰)。李红兵代表中国队参加亚运会,张伟、朱薇助国青女足拿世青赛亚军,女超江苏队前队长倪梦婕来自宝应,人称“小坦克”,看来扬州足球的“人才流水线”从未断档。

从古代蹴鞠到现代“苏超”,江苏足球的故事比偶像剧还精彩。下次看球时别忘了,你追的不仅是比赛,更是流淌在江苏人血液里的千年“足球基因”!

综合新华社、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荔枝新闻、金陵档案、南京日报、江苏新闻、南通发布、江海晚报、记忆南通、徐州市档案馆、都市晨报、扬州日报、扬州发布、江阴发布、江苏女性公众号、“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宝应最新闻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