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千问千寻大运河|这家茶馆,如何诠释无锡人幸福的小日子?

盛夏的午后,泡一壶‌茶,静坐在古运河畔。时间在走,视线成画。这一刻,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岁月静好的模样。

来无锡,怎能不逛南下塘?这里既有千年运河的沧桑,也有市井烟火的热闹。在南下塘街134号,这家被央视拍过两次的茶馆生动诠释了:“小茶、小曲、小菜”里是无锡人幸福的小日子!

走进茶馆,复古的氛围,清雅的茶席和四处搜寻的老物件,呈现出寻常江南里踏实过日子的情景。“无锡人自古就爱喝茶,一杯清茶,几样茶点。这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文化。”无锡阿福茶馆主理人马军这样说道。

马军爱喝茶,也懂茶。他说茶这东西,“一碗见人情”,暖心得很。无锡最负盛名的本土茶叶是阳羡雪芽、无锡毫茶与太湖翠竹。其中,阳羡雪芽历史最为悠久,在古代被列为贡品。

我们以茶为媒,很快变熟络起来。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婉转、清丽的唱腔,清新的茶香与吴音交融,让我一不小心沉浸在江南的含蓄与灵秀中。

马军解释说:“你看到的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江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茶馆不仅提供一个喝茶的场所,还着重赋予茶戏曲表演,通过融入本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元素,使得无锡地方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茶客在这里将品茶变为享茶。”

闲时,来这里喝茶嗑瓜子听曲;饭点,吃无锡菜看戏。茶客们在“茶、菜、曲”三部曲中,品尝原汁原味的无锡味道。

茶馆坐落于古运河畔,望向窗外,就是一幅“江南水弄堂”的绝美画卷。这条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依靠古运河,无锡有书码头、泊码头还有茶码头。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惠山古镇的惠山茶会,把特别喜欢的竹炉带回了北京。清朝,整个江南的茶文化是全国的第一高地。此外,大运河将茶从南方运往北方,成为茶叶北行、茶风北渐的便捷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运河不仅是茶叶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茶文化流通的必经之路。

泱泱运河不仅是粮食与货物的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茶路”。运河的水韵不仅散发出浓郁的茶香味,更滋养着运河沿线市民的美好生活。

编导:吕鑫

摄像:周天琦

剪辑:周天琦

主持人:吕鑫

包装:杨晓珑

检校:严红兰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