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第八轮热度不减,徐州队将在主城接受扬州队的挑战。说起两城的渊源,在人们的印象里,徐州和扬州同为“禹贡九州”之一,两城似乎有史以来就一直是并立存在的。而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实际上这两个远古州名并不能完全指代今天的徐州和扬州,尤其是扬州所指区域历经数变,历史上的扬州一度和今天的扬州毫无关联。而且,今天的扬州历史上还曾有100多年直接隶属徐州管辖,两城文化的“南北差异”也不是开始就有的。

“禹贡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只是传说中的地理概念,并非行政区划。徐州和扬州真正出现正式交集,是从西汉开始。
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徐州刺史部为其中之一,监察范围包括东海郡、广陵国、楚国等郡国。其中的广陵国,基本就等同于今天的扬州。而十三刺史部中同时也有扬州刺史部,但辖区是淮南、江南及岭南,治所初在历阳(今安徽和县),与今天的扬州基本没什么关联。因为刺史部是监察机构,所以此时广陵国虽然是徐州刺史部的监察区,但尚不属徐州直接管辖。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起义,东汉政府将原先的刺史部逐渐演变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可视为今天省的概念),此时,徐州成为正式的行政单位,治所先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后迁至下邳(今徐州邳州)。这也意味着,广陵郡(今扬州)第一次明确隶属于徐州管辖。广陵郡辖区包括今扬州、泰州、淮安部分地区,是当时徐州下辖的重要郡治之一。

从徐州和扬州出土的汉代文物可以看出,当时两地的文化几乎如出一辙。徐州东汉彭城王墓出土的错金筒、鎏金兽形砚盒,与扬州东汉广陵王墓出土的错银牛灯、鎏金博山炉,所用工艺手法一致,均采用错金银、鎏金技术,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直到今天,汉文化在徐州和扬州都有保留,有所不同的是,扬州的汉文化融入了南方文化的元素,而徐州北方文化的特点更明显。
到公元220—280 年的三国时期,广陵郡(今扬州)属于曹魏政权控制下的徐州管辖。曹魏行政区划以“州—郡—县”为主,徐州仍为一级行政区,治所先在彭城(今徐州),后迁下邳(今徐州邳州)。广陵郡地处与东吴对峙的江淮前线,属徐州下辖的边疆郡,是防御南线的军事重镇,曹魏常与东吴在广陵开展军事行动。
有意思的是,当时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下都有一处叫扬州的行政区,但曹魏扬州的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东吴扬州的治所在今天的南京,这两个“扬州”都和今天的扬州“八竿子打不着”。
公元266—316年,西晋统一后沿袭曹魏州制,广陵郡(今扬州)一直属徐州管辖。此时徐州为一级州,治所彭城(今徐州),下辖6郡,其中广陵郡为徐州核心郡之一,其范围包含了今天的扬州、泰州和南通部分地区。
而从公元317—420 年东晋时期开始,由于北方混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晋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南迁后,徐州与扬州便开始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东晋偏安江南后,为安置流民,推行“侨州郡县”制度,即在南方设与北方同名的州郡,冠以南北区分。此时的北方徐州长期被后赵、前秦等北方政权占据,而广陵(今扬州)尚在东晋的控制中,并成为东晋政权抵御北方政权南侵的重要军事屏障。只不过此时的广陵,已隶属于治所在今天镇江市的南徐州管辖。至此,广陵正式脱离了与徐州的隶属关系。
后到隋唐时期,扬州的名称才真正属于今天的扬州。而徐州仍作为一级行政区,治所彭城(今徐州),管辖彭城、下邳等县。
自此,徐州与扬州,一北一南,开始各自书写辉煌的近千年史。到今天,两城在文化风格上形成了较大的南北差异。徐州因为长期稳定地处于北方政权的控制下,持续吸收继承了北方文化的精髓,北方文化个性明显。而扬州长期处在南北争夺的区域,加上处于南北水运的枢纽区位,文化上出现了兼容并蓄的特征,并融入了江南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了江淮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