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务院《住房租赁条例》公布,将于9月15日施行。作为我国首部在国家层面颁行的住房租赁专项行政法规,它将对租房市场带来哪些影响?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发布虚假房源最高罚10万元
“《住房租赁条例》结束了长期依赖地方性规章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零散法规监管局面,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从地方分散管理迈向国家统一监管,在立法层级上实现重大突破。”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吴翔华说。
《住房租赁条例》构建了系统性监管框架:一方面明确禁止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并首次要求人均居住面积符合市级政府量化标准,同时要求承租人不得违规改造房屋结构,从源头整治“群租房”乱象;另一方面强化租住双方权益保障,严格约束出租人擅自进入房间、暴力驱赶租客等行为,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房东以“家具磨损”“清洁费”等理由扣除押金的行为,再也行不通了。针对租赁企业及中介机构在房源信息发布、费用收取上的不规范行为,新条例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强制机制,对虚假房源发布者最高处以10万元罚款,违规从业者可禁业5年。
通过法治化手段整合碎片化规则,新条例建立了从房源准入到资金安全的闭环管理体系,为租赁市场“野蛮生长”画上句号。如支持盘活老旧厂房、商办用房等存量资产改建租赁住房,并首提“租赁住房享受同等公共服务”,为未来租购同权铺平道路。为保护租客权益,新条例还以“服务便民”为导向优化备案制度,取消强制备案要求,允许租客自主办理且不收取费用,解决了以往租客被动依赖房东的痛点。
抬高合规成本,机构化运营将成市场主流
专家认为,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其出台是对地方实践的系统性总结。“非居改居禁止”“租金监测”“资金强监管”等条款虽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但此次以全国性法规形式固化,将大幅提升对租赁企业的约束力,尤其填补了2011年《商品房租赁管理办法》对企业监管的空白。
我爱我家南京研究院分析师黄守娟认为,合同备案制度的强化将使租赁市场更透明,政府可通过动态监测提前干预长租公寓资金链风险。近年来南京等地已通过地方立法大幅减少“黑中介欺诈”现象,新条例的全国推行将进一步压缩违规空间。但在执行层面,她也坦言个人出租行为监管仍面临挑战,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散户房东向合规化转型。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展望分析新条例出台后的市场中长期趋势,未来5年,专业化租赁企业将主导市场,租赁市场将呈现三大变革:一是机构化运营成为主流,企业通过整合政策资源、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竞争力,散户房东因合规成本上升转向“托管”模式;二是租金波动趋缓,存量商改租、工改租及保障房建设增加供给,叠加“哄抬租金”罚则的刚性约束,租金涨幅将与居民收入增长匹配;三是数字化赋能加速,大数据与AI技术将推动房源管理、租客匹配等环节效率提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整治群租房,江苏多地率先探索
在《住房租赁条例》出台前,江苏多地已通过立法先行探索租赁市场规范化路径,其政策实践与国家新政高度契合。南京市2022年5月施行的《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率先建立实名交易制度,严禁非居住空间出租,并约束住房租赁企业不得发布虚假房源、赚取租金差价;常州市2023年出台的租赁住房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居住标准,规定单间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居住人数不超过2人,明确出租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无锡市对房屋分隔出租、登记承租人信息等设定罚则,要求租赁住房必须符合消防安全标准。针对群租房乱象,宁锡常三市均设立专项条款,要求集中出租10间以上房源的出租人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在保障性住房供给上,江苏更是提前布局成效显著。2021至2024年,全省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房源供给量居全国前列,此类住房不设户籍收入门槛,租金低于同地段市场水平,并配套发放租赁补贴。2024年,江苏向新市民、青年人发放补贴7亿元,惠及17.87万户(人),补贴规模居全国首位。这一“政府保障+市场主体”双轨制模式,既满足多元租赁需求,又盘活存量闲置住房,与新条例“多渠道增加供给”的核心思路形成呼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