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会上《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布。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强劲,百强县中分别占据25席、15席、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独占6席并包揽前三,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

很多人诧异江苏何以连年“霸榜”,以至于发榜前,连悬念都几乎没有。有些人说,这是因为江苏不少县域靠近上海,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体量大、历史家底厚,有先发优势,一时难以逾越。这种看法没错,但也并非完全正确。
“赛迪百强县”的评判标准主要有四: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发展质效。这四大维度,是每年百强县结果出炉的评价基础。
如果只看其中经济实力这一项,那么比拼各地GDP的绝对值,实际是在透视过往发展成效在今天的显现。然而,单看这一项,其实很难预见未来,尤其难以判断一市一县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国内若干资源枯竭型城市今昔的对比,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除了经济实力以外,“赛迪百强县”剩下的三个评判维度里,与县域前景密切相关的就是增长潜力和发展质效。我们不妨围绕这两者,看看全国百强县中的“尖子生”,是如何做到“霸榜”的——而在举例分析这点之前,必须说明的是:创新要素集聚,是穿透发展潜质的根子。如果创新不足,诸多活力都会伴随发展动能的枯竭而消退。
既如此,以常年位居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为例,它是如何做到持续领跑的?

今年4月16日的昆山高新区人才科创招商大会实际透露出一些县域前瞻布局的思路:根据昆山高新区管委会的表述,高新区按照新投用、新建成、建设中和规划中“这四个一批”,对外发布了足足近15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以此广邀城市科创合作人,加快提升当地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为何聚焦科创载体?因为它一头连着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技术提高亩均含金量;一头衔着市场,着力以科技为核,吸附金融服务业;此外还有一头“一根竹竿直插”人才培养池,紧紧盯住县域人力资源,尤其是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活性。这也是为什么市场总习惯把科创载体,称作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摇篮”和支撑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
正是这样的“摇篮”和“底座”,昆山高新区去年便已“怒刷”了一批:其中,国投科创(昆山)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中心、中欧海外人才技术创新中心、德国医谷长三角(昆山)创新中心等一众国际创新平台纷纷成立,昆山紫竹麦垛总部科创产业园开工,昆山复容绿谷未来创新中心开园运营,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启动建设……
不止于此,在昆山高新区人才科创招商大会上,昆山高新区还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联动东南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培基地,深化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昆山高新区已与35所高校签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培育研究生超667名。
教育、科技、人才,金融、技术、产业……百强县中的第一名,凭借的是种种处于关键核心部位的创新要素,再叠加长三角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国内县域新质发展的集散地,也助力昆山领跑百强县榜单。

曾几何时,“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红极一时,交通便利对发展要素流通,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地区,交通便利对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如今,百强县“尖子生”的发力点却让人们越发清晰地看到,交通已逐渐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创新要素才是保持领先身位的“关键钥匙”。昆山如此,入选今年榜单前十的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和宜兴又何尝不是这样。
翻开“百强县”相关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它被形象地描述成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试验田”……这些名号中,真正能够决定一座县城长红、令其赢得未来的关键,是一切与创新有关的元素。说到底,“赛迪百强县”拼的也是各地是否真能拿出促使产业转型蝶变的创新引擎。相反,只看经济面板上的绝对值,反映的多半仅是过去的成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