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24日,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首场学术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场在南京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主持会议。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在会上致辞。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耕田、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项久雨、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方世南、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刚作主旨报告。

邱耕田作题为“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报告。邱耕田指出,新发展理念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其核心可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理解。“一”体现为新发展理念的一元性、一体性与一维性;“多”则表现为多样性与差异性。从辩证关系看,“一”与“多”对立统一:“一”由“多”组成,依赖“多”的支撑与体现;“一”又统领“多”,确保各理念聚焦统一目标,避免分散盲目。在方法论层面,既要“守一”,确立新发展理念的一元性指导地位,以系统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又要“兼顾多”,从多角度把握新发展理念内涵,落实中体现多样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推进。

项久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探源”主题展开交流。项久雨认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重要且紧迫的课题。在内涵与功能上,学理化聚焦深挖规律,推动理论从经验升华为学理共识;体系化通过整合构建,将理论势能转化为实践效能。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又致力于指导解决中国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是体系化发展的过程又是学理化增强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发展。要使党的创新理论既保持“解释世界”的学理深度,又具备“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科学指南。

陈锡喜的报告围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研究须力戒形式主义文风”展开。陈锡喜指出,现实中,理论研究存在空泛化等现象,宣传存在空洞说教等问题。他还列举了当前形式主义文风有玩弄数字文字、违背逻辑、叠床架屋等表现。他表示,力戒形式主义文风需坚持“六个必须”,即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在把握科学性与人民性、体系性与学理性、批判性与建设性、举例说明和逻辑证明、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和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关系中,以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增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学理性。

方世南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与实践要求”为题作报告。方世南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一个内涵丰富、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观念上深刻认识文化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力的重大价值,要将文化发展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做到“七个着力”。要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整体性谋略,坚持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联动。

王刚围绕“党的理论创新内在动因、方法和规律”作报告。王刚指出,党的理论创新源于实践推动,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使命任务的需求。方法上,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六个必须”,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内在规律包括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中、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中推动理论创新,以及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内在动因是理论创新的推动力,方法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内在规律是理论创新的发展趋势,三者相互统一,共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

会议还设置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三大体系’建设”“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个分会场展开研讨交流。本次会议共评出30篇优秀论文。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作会议总结。

据悉,本届学术大会以“担当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更好为全国发展大局做贡献”为主题,共设置11场学术活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丽 陈子心 摄影 万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