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碳票分红 电商生金 民宿引流——这里书写“两山”答卷20年三重奏

七月的高淳,水网纵横间跃动着三种节奏。东坝街道和睦涧村的稻田里,一台台插秧机来回穿梭;十多公里外,漆桥街道双游村电商中心,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胡家坝自然村内,白墙黛瓦的民宿窗棂透出暖黄灯光。

这跃动的节奏,正是高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奏响的生态价值转化“三重奏”——稻田里的碳呼吸、生态田的数字变现、枕湖而居的颜值经济。

和睦涧村:稻田里的“碳呼吸”

清晨,和睦涧村的稻田还凝着露水,村党总支书记魏统田弯腰拨开稻叶,田间黑色的“水沟”纵横交错,“这是土里的‘黑金子’!一般的农田可没有。”他说的“黑金子”,就是铺在有机稻田里的生物质炭。

2022年7月,高淳区率先启动江苏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500亩田上种植“零碳水稻”,并进行有机水稻土壤数据管理采集试验,核算固碳减排数据。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往田里撒炭末是什么技术?”魏统田回忆。2022年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走进田垄,在30个监测点架起仪器,投放60吨生物质炭。一年后数据说话:500亩有机水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6.1%,总计减排增汇二氧化碳当量130.67吨。最让社员惊喜的是:“同样的地,生产的稻米更多了,病虫害更少了,仅一年销售额增长100万元,我们分红多出1700元!”

这场稻田的“碳呼吸”催生的经济远不止此。2024年3月,红宝丽集团通过拍卖,以75元/吨、总计9800.25元的价格,买走这130.67吨碳汇量,用于工业生产消耗,江苏首单农业碳汇交易就此产生。

如今和睦涧村水稻种植面积3232亩,其中有机水稻2600亩,“和睦涧”牌大米2010年始至今连续14年被认定为有机产品,获得“江苏省名优农产品”称号,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案例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20年前推广生态种植时,村民最关心‘效益在哪’。”魏统田指向展柜里“0000001”号碳票,“如今田里每株稻子都在回答:绿水青山就是最实的‘金饭碗’。”

双游村:生态田里的“数字变现”

走进漆桥街道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电商中心,“叮咚!叮咚!”的订单提示音不绝于耳。现代化大棚里,沾着晨露的青椒、自然红润的西红柿等待采摘;棚外,800亩“南粳46”“籼优63”水稻田绿意盎然。

“早上的园区就像个不停转的陀螺——农户摘菜要赶新鲜,分拣打包要抢时间,物流车也得准时把菜送进南京各大商超。”双游村党总支书记诸新良话音刚落,又一辆冷藏车驶进电商中心。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年销售开票额达3.9亿元的创业园,10年前还是市级经济薄弱村,村集体收入仅53万元。

“穷则思变。好山好水就是我们的本钱,种生态好产品是我们的目标。”诸新良道出秘诀,双游村的800亩稻田坚持轮作休耕、农化减量,而守护生态带来了回报:种植的“南粳46”“籼优63”两个品种亩产达950斤,每年为集体增收3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近30万元。

有了生态好产品,如何变现?对双游村而言,电商就是这股“东风”。2015年底,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双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让生态农产品“触网”。2020年,又整合流转1700亩土地,以电商为引擎,打造集电商中心、直播平台、农产品加工检测中心和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于一体的新业态。

优质农产品遇上电商东风,效益节节高。双游村先后与多家知名商超及平台达成合作。仅盒马一项,月供蔬菜价值就达250万至350万元,“大幅提升了销售能力和渠道稳定性。”诸新良说。

电商的蓬勃发展,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园区目前已吸引十余家相关企业落户,直接创造30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带动近万人次临时用工就业,去年劳务性工资支出达1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万元。“以前在家只能干干农活,现在‘家门口’上班,每月5000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在净菜加工车间工作的马春花笑着说。

除了线上,双游村还大力发展线下模式,方便各类人群消费。守护一方青绿,双游村真正种出了富民兴村的“金穗子”。

胡家坝:枕湖而居的“颜值经济”

从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电商中心往东北方向行驶5.5公里,就来到了漆桥街道茅山村胡家坝自然村。阳光下,龙墩湖的水波轻拍堤岸,白墙黛瓦倒映在湖面,不少游客正在湖边拍照。

曾几何时,这个因修建龙墩水库搬迁的移民村,因“路烂、环境差”让村民发愁。“为打通堵点,激活生态优势,茅山村实施了全域环境提升工程。”茅山村村委工作人员胡全福介绍,“3000多万元的投入让村庄换了新颜。”

如今的胡家坝村,乌黑的柏油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五彩墙绘扮靓巷道,绿泽盆景园、敦元苗圃园沿湖铺开,82亩的村落成了“步步皆景”的画卷。

“道路宽阔平整、楼栋错落有致,民宿干净整洁,还能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带着娃来度假真不错!”家住建邺区的游客王思凡对民宿十分满意。

生态颜值带来“流量变现”。茅山村与高淳慢城集团合作,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渔隐朴宿”民宿项目。8栋老屋经统一改造,各具特色,开业不到两个月营业额就超20万元,入住率达65%。

“十年前这里还是‘外墙脱落、墙体开裂’的闲置老屋呢!”村民傅文丹站在自家改造后的民宿前笑道,“现在这栋房子,不仅修葺一新,还让我一次性拿到了20多万元租金。”

民宿里,两三个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我们都是从周边赶来的,这里农家气息浓厚,能近距离欣赏龙墩湖的荷花,旁边还有一处竹海,让人觉得心情宁静。”

同傅文丹一样,村民赵胜梅家原先是一处破旧的老房屋,如今,通过出租闲置农房,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而她也在民宿里做起了服务员,每月还有3500多元的收入。“守着龙墩湖一辈子,没想到这湖水能变成‘聚宝盆’。”赵胜梅说。

从长路积水要踮脚走,到现在游客天天来拍照,茅山村的绿水青山已然成了一张“金名片”。

20年耕耘,“两山”理念在高淳已从愿景化为现实。农民手中碳票分红实实在在,青年返乡点亮电商屏幕,游客枕着湖光山色入眠……高淳用生动实践证明:青山可“计价”,绿水能“生金”,沃土善“呼吸”。

青海日报记者 王菲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