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公交集团和河南省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联姻”的消息引发关注。双方牵手后,将围绕“公交+物流+生态”的新模式展开合作,打开“公交+”更多可能。
“公交+快递”,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今年5月1日起,南京503路公交每天载着六合的农特产品、生鲜食品等快递运往南京城区。原本隔日送达的快件,如今在两个半小时内就可以到达主城区,并在当日送到消费者手中。南京公交集团携手顺丰速运推出的这条“同城快递线”,不仅缓解了公交公司的运营压力,整合了现有公共资源,也为物流管理带来新启示。
具体来说,物流公司依托公交既有的高频次、大容量运输班线,得以实现更快速、更经济的物流运输;利用公交场站作为临时分拣或中转节点,可以大幅缩短“仓到站”的距离;训练有素的驾驶员队伍则显著提升了末端派送的效率。这种配送模式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新方案。据了解,这一运输新模式也将在西安、武汉、兰州、成都等城市推行落地。
公交转型的探索,源自传统交通所面临的困境。最近五年,我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显著下降。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达691.76亿人次,而2024年的客运量仅有386.7亿人次。客运量的低迷,使得部分地区的公交服务面临经营难题,不得不探寻新的经营模式。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公交转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围绕主线业务“+服务”,比如针对市民需求,上新定制公交、就医专线;针对常规公交覆盖盲区,推出“微公交”“宝宝公交”。有的探索跨界合作的新路子,比如,成都探索旅游专线车辆在非旺季承接特色商品运输,南通尝鲜公交咖啡巴士,郑州启程“公交婚车”等,都是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持续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出行服务。
无论是上新主线服务业务,还是探索跨界融合,公交“变身”自救值得鼓励。当然,在新模式探索中,仍有一些环节值得关注。首先,公交的一切转型,不能忘记自己的“正业”,也就是要确保公交保障市民出行的核心职能不受挤压。其次,每个城市公交的运营状况、市场空间各不相同,不可盲从、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再次,任何跨界合作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公交公司与市场化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制定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如此,跨界合作才能“跨”得安全精彩。总的来说,“公交+”,能“+”什么,要打开想象力,探索更多新路子;“公交+”,该怎么“+”,要有规范和标准,以期实现公共服务与市场效率的双赢。
(杨丽 陈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