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冲上热搜。据报道,北京大学将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等内容。通知一出,不少“苦学分绩久矣”的高校学生为这一改革拍手叫好。
学分绩作为评奖评优、推免保研的重要评价指标,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紧绑定,有时绩点“0.001”的微弱差距就会让结果相去甚远。为了更高的绩点,学生们纷纷涌入“事少分高”的课堂,对更感兴趣、更有收获但“给分不高”的课程望而却步;还有学生长期为学分绩焦虑,处于高压状态。学校的教学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被迫停课的状况已经不是个例。
从三年前在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评分,到如今全面取消绩点,北大这一系列的探索和调试,正是在为绩点引发的种种问题“求解”——让学生从绩点中解放出来,以期让学习回到知识的“旷野”。
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质疑之声。比如,在等级制的评价体系中,100分和85分没区别,尖子生的学习优势被抹平;一旦绩点退场,学生很可能转向新的“赛道”,比如,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甚至是人脉资源等,这些又该用什么指标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再比如,绩点制下,分数是绝对的,只要“表现好”就有高分;但改革后,等级是相对的,比如规定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必须“表现得比别人好”才能拿到“A”,这很可能导致同学间的竞争加剧。
告别绩点并非终点,从长远来看,建立科学、多元且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才是学生的最终期盼。高校的学业评价改革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目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推免时采用“学分绩+综测”的模式。“综测”用于反映学生在学生工作、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的参与和表现,但由于难以被量化为硬性的指标,其往往存在争议空间。如何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是高校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同时,学生、高校乃至社会公众需跳出“成绩好即优秀”的思维定式,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取消绩点之所以让一些学生感觉“亏了”,是因为学分绩还是国内外的大多数高校、企业的通用评价标准。如果“赛道”能够从“学习成绩”的单一指标拓展开来,每个人就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
比起取消“绩点”,学生真正期盼的是: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减少“无效做功”,遏制“旁门左道”,让学生的个人成长真正奔向自由的“旷野”,而不再受制于狭小且拥挤的“轨道”。(杨丽 陈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