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天气下,挤满避暑老人的肯德基、星巴克再次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一些顾客觉得,老人没点餐就占座午睡、打牌,影响了就餐氛围。店家表示,不让长期占座,但只能尽量同老人沟通,不能驱赶。
是老人太“放纵”,还是消费者太“娇气”,抑或店家太“软弱”?“纳凉争议”,表面看是关乎消费者权益和人与人“边界感”的探讨,从深层看,则是城市治理的缺位,是对治理温度提出的更高要求。
好的城市治理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首先是感受到百姓的“体感温度”。近日,有媒体记者就山东聊城某街道肯德基内老人“霸座”现象,询问当地街道,得到的回应是“老人自发乘凉,店家自主经营,目前只能依靠店员劝说。”这句话看似不偏不倚,却少了一些感同身受,缺了几分人情味。
面对当事人之“苦”、矛盾之“热”无动于衷,以“无权干涉”为由搪塞过去,显然不会让各方买账。反之,将心比心体会到辖区经营主体的不易,也充分理解、尊重老人出门纳凉、活动的实际需求,积极防范和化解矛盾,有条件的,适当改造街道、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开放带空调的会议室、活动室,暂不具备条件的,派出工作人员对老人“一窝蜂”纳凉的行为劝说引导,才是正确的回应姿态。
全球变暖进程加剧,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凉爽”的公共空间显得愈发重要,一些社会运转机制也应随着高温进行“微调”,这不仅关系到老人有没有地方乘凉,也关系到上班族是否每天在烈日下走得汗流浃背,孩子在酷暑中能否到室外尽兴玩耍。由是观之,是否可以借鉴一些热带地区城市经验,在露天公共区域增设更多降温喷雾?南京的防空洞避暑“久负盛名”,是否可以将更多人防工程利用起来,甚至引入一些特色业态,打造成标准化的城市纳凉地标?最近的“苏超”比赛中,各地在赛场上提前布设巨量冰块降低场内温度,把比赛时间从白天调整为相对凉爽的夜晚,正是地方政府躬身入场,同市民、球迷一同感受实际温度,才推出的务实之举。
有温度的治理,感知和回应的是最“接地气”的民生冷暖。家家户户都有空调,这是事实,但老人扎堆乘凉,影响商家做生意,也是事实。平心而论,冷气更足、空间更大、休息位置更多的商场、大型超市、图书馆等应该更受欢迎,为何老人们一到夏天还是扎堆往快餐店、便利店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太远”,不如家门口“走几步路就能到”的门店方便。这背后,折射出显而易见的现实——居民身边可以避暑的公共空间还不够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强调“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这些论断,都说明了城市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期待更多有温度的做法、有柔度的举措,让治理的“凉风”吹进城市的每一个夏天,也让争议少一些,和谐多一些。
(金亦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