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提振消费系列谈⑥|让消费者真的动“新”

夏日的江苏消费市场,处处透着“新”意。淮安融创广场的汽车体验店里,新能源汽车订单不断;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里,《大梦·红楼》演出场场满座;苏州太仓万达的永辉超市里,改造后的货架前客流如潮。数据更能说明活力: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9亿元,同比增长5.0%;“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限上零售额增长9.4%,“苏超”比赛地5、6月住宿餐饮增速较4月明显加快。这股“焕新”之势,正蔓延在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

江苏消费市场的“焕新”,是政策、产品、场景三方同向发力的结果。政策推动的“新”,是为消费市场安上“稳定器”。江苏因地制宜优化“以旧换新”的适用范围,与暑期“奖励性”消费等结合起来,产生了乘数效应。产品驱动的“新”,是给消费市场装上“发动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需求迭代产品,在技术突破、体验创新、情感贴近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场景带动的“新”,是为消费市场构建“引力场”。消费场景已不再是单一的交易空间,而是能激发多元需求的载体。“看比赛”与“吃夜宵”“逛超市”与“去打卡”结合起来,让消费从“买商品”延伸为“享体验”。这三类“焕新”要素相互支撑,激活了消费市场的深层活力。

可以说,求“新”,是市场不变的主旋律。对消费者而言,“新”是好奇心的满足,是生活品质的跃升,更是自我表达的窗口。比如,最近一款小巧便携的国产口袋云台相机悄然走红,参数性能并非唯一关键,它赋予人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能力,成为打动消费者的核心密码。对企业而言,“新”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密码。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接受采访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杯子,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价格从100块钱降到10块钱;上面印一个拉布布,就可以重新卖到100块钱。前者代表中国制造的实力,后者代表中国创造的活力。

但应看到,求“新”之路并非坦途。有的地方依赖补贴拉动消费,时间一长,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反而让企业养成“等补贴”的惰性;有的行业陷入内卷,宁愿压缩成本也不愿投入研发,产品换汤不换药;还有些新场景里,消费者担心售后没保障、隐私被泄露,想动心却又犹豫。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新”不能只靠一时热闹,得有持续生长的土壤。

让消费者真的动“新”,需要多方合力培厚土壤。政策要既“托底”又“指路”,比如江苏出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既给以旧换新补贴,又支持首店首发经济,既解当下之需,又谋长远之路。企业要敢“破局”善“创局”,打破路径依赖,紧扣市场需求,从销售产品转向创造价值,甚至引领消费趋势。监管要“护航”更“导航”,对消费市场的新现象、新品类及时跟进,出台新的标准。同时,完善异地退换货机制,打击虚假宣传,让消费者敢为“新”买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消费市场的“新”,是政策精准滴灌的结果,是企业锐意创新的回报,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江苏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把“新”的文章做足,让政策红利、创新活力、消费潜力同频共振,消费这驾“马车”就会跑得更稳、更远,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袁媛)

责编:苏群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