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光临韩公馆。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国期间两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先生故居,人称韩公馆……”走进韩公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观众仿佛“穿越”到20世纪30年代,与韩紫老隔空相望,见证其不忘百姓疾苦,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生命历程。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著名爱国人士,世人敬称其为紫老。韩国钧故居坐落于海安市宁海北路58-8号,当地人习惯称韩国钧故居为“韩公馆”。这座公馆始建于1906年,坐北朝南,系一组完整的四进式宅院,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国钧故居共有四进。跨过两尺高的门槛,走进门厅,就看到屏门上,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韩国钧先生故居”匾额。走过门厅,是一方饶有情趣的天井,迎面是一面镌刻着松鹤图案砖雕的影壁。进入第二进,右边为正厅。正厅内房梁上悬有于右任、陈果夫、吴稚晖题赠的“魏公间气”匾额,厅堂的大柱上有翁同龢题写的楹联“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带真天人”,每一幅字都有一段不平凡的记忆。

在韩公馆的东北隅,有着一座西式小平房,此房建于1923年,其结构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栏杆、天花、板壁、门窗皆仿火车车厢式样,人称“车厢式”小花厅。就在这间小花厅,曾召开过一场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的座谈会。1940年9月,韩国钧出面邀请苏北八县各界知名人士,在小花厅召开了联合抗日座谈会,呼吁“停战息事,一致抗战”。

1940年10月9日,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直奔韩公馆,拜访韩国钧。陈毅与韩国钧相见恨晚,韩国钧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在陈毅的支持下,韩国钧主持召开苏北抗战和平会议,并向全国署名发表呼吁团结抗日的通电。
1941年2月中旬,日寇进攻海安,韩国钧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帮助下,从海安撤离到北乡的徐庄隐居。在盐阜地区的陈毅一直为韩国钧的安全担心,致函韩国钧,请他向北迁居,后又与黄炎培商量,请韩国钧移居香港,韩老婉拒。敌伪侦查得知韩国钧的住处,于9月13日包围了徐庄,威逼韩国钧出任伪职,遭到韩国钧的严词拒绝。韩国钧痛斥敌伪:“我是中国人,宁死不当一天亡国奴。”1942年1月23日深夜,韩国钧不幸殉国。
新四军在阜宁张庄为韩国钧举行追悼大会,陈毅称他为“民族抗战之楷模”。为了纪念韩国钧,当时的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在1943年批准建立以他的字命名的“紫石县”(1948年更名为海安县)。

在韩公馆,一盆穿越140多年风雨的黄杨虬枝如铁。“这盆黄杨见证了韩紫老的赤胆忠魂。”海安市博物馆馆长吉加明介绍,当时日伪军妄图利用韩国钧的威望,强迫他出任伪江苏省省长,遭到其大声呵斥。恼羞成怒的日伪还把韩国钧的长孙韩忠训带往泰州做人质,但依旧没有令韩国钧动摇。
韩国钧和无数抗日先烈们用生命浇铸的精神谱系,早已在神州大地绵延成抵御任何风暴的不朽长城。
“我跟韩紫老同姓,作为韩姓族人,我当以先辈为榜样,以廉洁家风涵养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海安市南莫镇工作人员韩春颖说,作为一名基层农经站工作人员,更需学习韩紫老的清廉家风。在农经工作中,每天都要和各种账目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纰漏,今后将加强业务学习,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干事成事的技能,保持业务和工作作风的盎然正气和开拓创新。

7月5日,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本部校区三(19)中队的队员们来到韩公馆,开展主题为“韩公馆寻足迹,红领巾承星火”的寻访活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积极提问,与讲解员展开互动。队员史煜楠紧握拳头,庄重地说道:“看着这些展品,我好像也回到了过去。我要向韩爷爷学习,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