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冶春茶社里,昆曲的水磨腔与球赛的呐喊声奇妙交织;淮安国际博览中心西广场上,小龙虾加啤酒成了看球“标配”;徐州潘楼村口烧烤摊前,“进球送烤串”的互动让翻台率提升……“苏超”联赛热度居高不下,全面带旺江苏消费市场,“第二现场”同时被激活,带动了夜经济人潮涌动。
夜经济,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而且拓展了消费空间,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江苏聚夜态、拢人气,不断“上新”夜间消费模式和场景。从发布繁荣夜经济若干措施到启动“水韵江苏·璀璨夏夜”主题活动,从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景区、博物馆联动发力,借势“苏超”推出2800余项特色活动、1800余条惠民措施,到发布50个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文化展演、体育赛事、潮流娱乐等多元“夜”态相互交融,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多元体验,我省夜经济持续“升温”,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从夜市到夜间经济商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从简单的“夜游”到“夜游、夜景、夜秀、夜市、夜娱”全链条,夜经济正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升级。尽管各地夜经济蓬勃发展,但仍存在同质化、低水平建设,以及配套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长远来看,需在合理规划、丰富供给上发力,在挖掘特色、提升品质上用心,在完善配套、强化监管上跟进,通过系统筹划、深耕细作,为促消费、促发展持续增添新动能。
点亮夜经济,需创造“非来不可”的消费理由。尤其是对于夜间消费主力的年轻人而言,消费的“尽头”是情绪价值。夜间消费场景出新出奇,更受年轻人青睐,才能激发消费新活力。南京潮玩店打造沉浸式的IP场景吸引年轻人打卡,常州青果巷以宋代“四雅”体验激活传统文化,徐州回龙窝扮靓国风市集单日吸引4万客流……可见,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让消费者从“买商品”升华为“买体验”“买文化”,才能真正聚拢人气。
避免夜经济“千城一面”,需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培育地方夜经济品牌。陕西西安以“大唐不夜城”复原盛唐景象,河南开封精心呈现“夜开封·欢乐宋”,甘肃把敦煌夜市打造成“一街一景一故事”的丝路画卷……在夜色阑珊中,沉浸式的市井体验,让人们获得独特的文化滋养。各地应注重进一步将地方特色融入夜间消费场景,推动文化IP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有文化显示度的夜经济品牌。
让夜经济“越夜越美丽”,更需多方合力、协同共治。政策有准度、运营有精度、服务有温度,方能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硬件上,便捷交通、充足车位、安全照明等配套不可或缺;软件上,城市治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保障服务必须跟上。这要求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持续练好“内功”,强健基础设施“筋骨”,织密安心消费“网络”。
夜经济点亮了人们的夜生活,成为扩消费、促内需的“金钥匙”。期待各地放大“苏超”引流效应,从活跃“夜商业”、倡导“夜健康”、推动“夜展演”等方面入手,全方位解锁夜经济新“夜”态,打造“可亲近、可体验、可浸润”的生活方式,让夜经济“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城市“烟火气”更足。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