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的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一座高高矗立的纪念碑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的“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熠熠生辉,这里安眠着161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

“联抗部队成立四年,书写了永垂青史的抗日篇章。”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周金国对那段历史如数家珍。1940年7月下旬,陈毅、粟裕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0月6日,黄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乘胜北上,团结争取国民党军地方实力派,组建联合抗日部队。10月10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在曲塘成立,简称“联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的一支外围军,在苏中地区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

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篇篇资料,记者的思绪随着讲解员王丽莉的解说,飘向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0年至1944年,联抗部队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作战20余次,其中以“曹庄战斗”最为惨烈,激战发生在曹庄(今海安市墩头镇墩头村)附近杨树沟河道,当地也有人叫成“杨树沟战斗”。
1943年春夏,日伪军在苏中地区大举“清乡”“清剿”。为灵活机动应对敌军攻势,有效保存武装力量,“联抗”部队化整为零,整编为五个连和一个特务排,分散打游击。当年7月2日,驻东台的日伪军从时堰出发,水陆并进向联抗部队墩头驻地进犯。8时许,日本鬼子一个大队和伪三十五师特务团进入曹庄。

面对来袭之敌,一连随即派人向驻扎在江家舍的联抗司令部报告,并组织迎战来犯之敌,掩护县政府机关和群众转移。激战中,另有一股敌人乘汽艇、民船从仇湖出发,直扑墩头,以优势兵力向一连发起攻击,一连腹背受敌。
二连闻讯,从江家舍轻装驰援,在曹庄与墩头之间的杨树沟痛击日伪汽艇,吸引敌人,支援一连。敌人以为是联抗大部队来增援,妄图一举歼灭,从与一连的交战中抽调兵力夹击二连。二连面对十倍于己且装备优良的敌人,连长胡英、指导员徐其华带领战士英勇顽强战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还跃出阵地同日伪军拼刺刀。
在二连策应下,一连主力激战两小时突围出去。但二连不知一连主力已成功突围,仍在苦苦奋战,为一连突围争取时间。

讲到这里,讲解员王丽莉语气顿了一顿,神色凝重起来。
杨树沟河沟纵横,二连进退受阻,遭敌人围攻。为保存有生力量,在准备渡河强行突围时,连长胡英壮烈牺牲,指导员徐其华接力率部突围,不幸腿部负伤,留下掩护,命令战士继续突围。17时许,徐其华在打光子弹后,拉响手榴弹与6名敌人同归于尽。此战,二连宁死不屈,与日伪军顽强拼杀8小时,抗击千余日伪军,消灭三四百人。战后,紫石县政府将胡英、徐其华等人的牺牲地——曹庄乡更名为“英华乡”,并在厉家窑(今属千步村)修建了联抗烈士公墓,以纪念血战曹庄的革命先烈。

“我曾听爷爷说,那场战斗,杨树沟的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忆起“曹庄战斗”,81岁的当地村民唐仁发感慨地说,“英烈们都是为咱老百姓牺牲的,他们是我们的恩人,是我们的亲人!从我爷爷唐友余开始,就一直把烈士徐其华当亲人对待,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都在家中祭祀他,至今已延续三代。”
1944年10月10日,“联抗”两个团编入新四军主力部队。1944年11月,联抗烈士陵园建成。2015年8月,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被列入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苏中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下来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

不忘峥嵘岁月,传承“联抗”精神。海安市墩头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红色教育,创作情景快板《血战曹庄》、少儿表演《我是联抗娃》等节目,演绎“联抗”部队战斗英雄人物的事迹,颂扬“团结爱国、坚毅顽强”的“联抗”精神,激励大家在缅怀中前行,在铭记中奋进,在传承中发展。
通讯员 周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