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民生温度,激活城市微循环

“早上在社区食堂吃碗馄饨,散步到菜场买把青菜,下午去邻里中心聊聊天,这日子过得舒坦!”家住南京市秦淮区张府园社区的王阿姨,细数着“一刻钟”生活半径里的幸福日常。近年来,南京连续两年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列为民生实事项目,通过乘势规划、顺势升级、借势聚力,让一个个便民生活圈串联起市民的烟火生活,更激活了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

乘势而为,城市文化与社区特质相得益彰

在秦淮区龙王庙社区,智能快递柜能刷脸取件,老年活动室还能在线预约,这样的生活“智慧圈”,提升了“便利度”……锚定“文化特质+社区属性”的融合路径,南京以系统规划为便民生活圈筑基定向。​

翻开《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规划》,从总体目标到验收标准,从空间布局到服务清单,每一条都紧扣“便民”二字。在此框架下,各区县走出了“一区一策”的特色之路:秦淮区根据社区属性,划分出智慧服务、儿童友好、商户自治等差异化发展方向;江宁区晨光社区组建课题小组,量身定制《东郊小镇社区营造导则》;浦口区同心社区邀请规划专家“把脉问诊”,让商业布局与道路改造更贴合居民需求。

创新服务更让便利直抵人心。浦口区烈士塔社区的“江浦通” App,实现了从矛盾调解到服务配送的“五联”功能;弘商圈青创直播基地里,1200余家社区小店通过镜头连接起广阔市场;溧水区“一卡汇”享惠民服务,用“社区补一点、商户让一点”的巧思,让居民的菜篮子、药箱子更轻盈。

顺势而为,消费提质与服务扩容齐头并进

夜幕下的南京玄武区唱经楼社区,“嗨客市集”的霓虹灯点亮了居民的夜生活。手作饰品摊位前挤满了年轻人,现做糕点的香气引得人们驻足,摊主们的吆喝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生动的市井交响。

这样的消费新场景正在南京遍地开花。秦淮区200余场社区年货节、老字号市集拉动消费近3亿元;鼓楼区“来吧!鼓楼”品牌IP持续解锁邻里互动新玩法,让社区消费既接地气又有新意。​

而在“一老一小”的民生坐标上,南京的便民服务更显温情。玄武区香铺营农贸市场里,闲置空间改造成的“自习小课桌”,成了经营商户子女的课后好去处;建邺区高新区的“四点半课堂”与“长者食堂”隔街相望,一边是孩童的琅琅书声,一边是老人的温馨聚餐;栖霞区吴边社区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6大类20余项服务让银发群体安享晚年。​

空间的“微更新”更藏着民生巧思。鼓楼区龙江邻里中心升级为集市集、托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栖霞区汇虹园社区的“便民服务亭”里,磨刀、修伞、配钥、缝补等“小修小补”回归日常生活。

借势而为,社会资源与部门力量化零为整

通过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美好家园、完整社区等建设工作深度衔接,分散的资源形成服务合力。​

城市更新为便民生活圈注入新内涵。秦淮区小西湖社区的“小尺度改造”中,老宅院长出了咖啡馆,斑驳墙面挂上了艺术装置,新业态与老建筑碰撞出独特韵味;建邺区“南湖记忆”项目里,上世纪80年代的理发店、供销社重现街头,让居民在怀旧中触摸生活温度;鼓楼区金银街化身国际青年艺术街区,涂鸦墙与画廊相映成趣,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放大各类社会资源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的引领、牵动、叠加作用。南京统筹合力,民生服务提质量,将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建设“美好家园”“完整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文化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工作充分融合。眼下,一个个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书写着民生幸福的新篇章,也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