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30日,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示范区水乡客厅启动会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方厅水院召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同济大学、上海市青浦区政府、长新公司在示范区方厅水院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示范区。这是首个落户在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区域——水乡客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标志着示范区水乡客厅功能开发进入加速推进期。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以国家重点学科、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为导向的高级创新载体,依托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两所高校建设,拥有多个院士团队,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该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基因高度契合,与水乡客厅的“创新核”定位互相匹配,是承载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功能性平台。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示范区执委会、同济大学、青浦区政府、长新公司将共同在示范区水乡客厅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域协同,鼓励实验室科研团队与示范区内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领域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培育新兴绿色产业,辐射带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四方将通过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集聚长三角区域顶尖环境人才团队和科创资源,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示范区,力争将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为生态环境领域的标志项目和展示窗口、生态文明建设和交流合作窗口,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共同推动技术成果在示范区应用。
本次落地水乡客厅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健康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按照“一超脑六中心”功能布局建设——
“一超脑”即数智水环境超脑,通过首创“气候、水质、生态”多要素精准调控模拟器,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环境感知与治理模拟器。
“六中心”具体包括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以研究流域水污染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核心目标,构建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和水生态长效恢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长三角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研究中心,构建技术装备系统研究新范式与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我国“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应用研究及产业转化发展方向。智慧化水、能、资源协同研究中心,围绕“智慧感知—系统协同—低碳转化—资源回收”创新思路,构建集新材料开发、工艺耦合、中试验证、模块化装置设计与智慧管控的技术体系和全链条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品质提升研究中心,重点攻关水质风险识别监控、品质提升维持与末端保障等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探索供水输配全流程精细化、智慧化运维管理服务新模式。物质分离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研究中心,重点攻关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精细分离工艺、资源高效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绿色低碳治理实景研发中心,推动场地治理从“污染清除”向“生态增值”转型,助力土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脑六中心”功能布局,将在水乡客厅建设一流的水环境超脑、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概念验证中心、一流的实景展示中心。
全国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同济大学徐祖信院士任实验室主任。设置学术委员会负责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理事会负责审议实验室整体规划、财务预算管理等重大事项,理事长由同济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共同担任。


根据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水乡客厅将构建“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的空间结构,其中“多村”包括科普村、创新村、文旅村,通过功能提升、风貌整治、局部更新等策略,盘活并优化村庄建设用地,营造三生融合的水乡村落。此次全国重点实验室拟落户的项目基地位于示范区水乡客厅青浦区范围内规划的科普村,属于“三园”中的江南圩田展示园区域。项目基地交通便利,东侧紧邻G318国道,北侧距示范区线水乡客厅站仅5分钟车程,基地内部由蓝环穿越,水陆交通在此交融汇聚,是天然的水环境治理“试验场”。
当前,示范区建设已进入第二个五年,处于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的关键阶段,正加快建设水乡客厅核心功能区,锚定“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的定位,打造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示范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