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家、评论家王尧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文科的不可替代性。他说,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精神、思想与审美的存在。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长期以来关于文科价值的争论中。在当下,文科的价值常被质疑,但它对人的塑造、对社会的维系、对文明的传承,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文科的意义在于精神的滋养与思想的拓展。王尧认为,“阅读是打开意义世界的一把钥匙,人类文明的精华大多通过书籍得以留存。如果不阅读,我们或许只能困在当下的物理空间里;而借助阅读,我们可以打开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让自身的精神变得丰盈。”有人问,刷短视频算不算阅读?王尧回答,算,但不该成为主流。视频是加速度的,碎片化的,容易让人停留在表面。真正的阅读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让文字在心底生根发芽。
这种观点让人想起前阵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他说,学文科就像古装短剧里的雪,看似浮夸,“毫无必要”,但人总有“出神发呆”的时候。试想,柳宗元在漫天大雪中写下“独钓寒江雪”,苏轼面对江水与明月感慨“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些瞬间,对现实世界而言轻于鸿毛,却在个体面对困惑、孤独或迷茫时,带来了共鸣与慰藉,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温度。让汤拥华教授说:“明明能够像别人那样想开却又情愿自己想不开,明明自己想不开却又希望别人能够想得开,直到别人想不开却又希望别人想不开的时候能够过得好,才会需要爱,需要文学。”这正是文科对于个人的意义——它让人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与世界对话,它不能直接解决生存问题,但它回答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如果只追求“有用”,丢弃所有“无用”,那样的世界,或许高效,但一定冰冷。

对于社会而言,文科的价值在于维系人文精神与塑造公共价值。阳光城市论坛主编阳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从工程师转型进入传媒行业的媒体人,对今年5月启动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感到格外振奋。这场席卷全网的现象级赛事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以社会情怀与人文价值引发广泛共鸣,在阳光看来,“苏超”的成功秘诀不在于专业的战术分析,而在于其巧妙融合了城市气质与历史渊源,通过富有创意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文学科如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对自我、社会和时代的理解。这是一个生动且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既然文科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够凝聚共识、传递思想、塑造认同,那么在理解社会运转规律、协调社会各部门、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它一定不可或缺。


王尧说,文科具有“渡人”的力量——它呼唤人文关怀,引导人从此岸抵达精神的彼岸,传承文明,启迪未来。千百年来,文史哲等学科,恰似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不断延续智慧的光芒,赋予个体对人性、伦理、家国情怀的深度洞察,使我们在物质追求之外,拥有精神栖息之所。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能够凝聚起社会的价值共识,维系着文化血脉的源远流长,如此作用更为重要。王尧在访谈中呼吁,“理工科的同仁和学生们,应当更多关注文科发展,学习人文学科知识。唯有如此,理、工、商、法、医等学科才能获得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同样启迪我们,文科不是理科的对立面,文化不是技术的实验场,在拥抱变革的同时,不要忘记守护价值。
“不是文科没用,是我们没发挥文科的能力。如果不能懂得去自觉、主动地去生长这些能力,我们就会变成‘没用的’文科生。”越来越多的文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当前文科的困境实则是时代的警醒,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技术狂奔的时代洪流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守护文明根基、传承文化血脉、坚守人文精神的价值坐标。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