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体检争议暴露认知鸿沟

近日,一名患者投诉体检机构“10年体检未检出肾癌”后,爱康集团CEO关于“几百元体检难以覆盖所有疾病筛查”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这场争议表面看是言论被断章取义的公关危机,深层却折射出公众对体检功能定位的认知偏差与行业标准模糊的现实矛盾。

体检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治未病”的风险预警机制。如同气象台发布台风预警不等于救灾行动,基础体检项目的设计初衷是发现异常指标,而非替代CT、病理活检等临床确诊手段。企业提供的500—1000元标准套餐,本质上是通过有限成本实现最大范围的健康初筛,这与专科医疗需投入数千元针对单一病症的深度检查存在根本差异。当消费者期待“体检查百病”时,实则是将健康管理的责任全盘外包给体检机构。

争议中的“十年体检未检出肾癌”案例,暴露出体检行业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超声对原发小微肿瘤的检出率较低,且快速进展型癌症可能突破年度体检的监测频率;另一方面,包含肿瘤标志物、低剂量CT等项目的升级套餐因价格高昂鲜有人问津。这种矛盾凸显现行体检模式仍停留在“一刀切”的工业化阶段,未能建立分层级、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要弥合这道认知鸿沟,需多方协同发力。首先是体检机构应实现透明化,体检报告应显著标注相应风险提示,并对异常指标提供分级预警;其次,体检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义务,要向受检者普及医学常识,扭转“体检万能论”的认知误区;再者,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将胃肠镜、胸部CT等重大疾病筛查项目纳入医保目录,降低个性化体检的经济门槛。

当然,体检机构有必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责任心,提升自身服务水准,即便出现漏检漏诊的情况,也绝不能以体检价格说事,推诿塞责。受检人也应尽量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不要过分苛责体检机构“查不出病症”。真正的健康管理,需要个人、体检机构、医疗体系形成闭环——体检发现“预警信号”,专科医疗精准“排雷”,个人落实复查随访。毕竟,再先进的体检技术也只是健康守门员,而非万能保险箱。

(胡波)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