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唯一试点,宿迁四年为群众省下8.7亿元

交汇点讯 一场曾需花费3万余元的心脏支架手术,如今费用降至1万余元。在宿迁市,这样的变化正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亲身经历:通过一套创新的“激励与规范”政策组合拳,宿迁引导占主导地位的民营医疗机构从集采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舞台”,实现了从“要我采”到“我要采”的根本性转变。

自2021年以来,此项改革已累计为当地群众减轻医药经济负担8.7亿元。

不久前刚做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项先生术后恢复良好。他对记者感叹:“2019年做同样的手术花了3万多,这次只花了1万多,负担轻太多了!”

对此,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丁浩解释,费用大幅下降的关键在于心脏支架,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其价格从近2万元骤降至720元。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是深化医改、惠及于民的关键举措,但长期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因其特殊的经营模式而参与度不高。“药品耗材利润曾占到医院总利润的30%左右,集采‘零差价’销售意味着这部分利润的消失,这是民营医院最初的顾虑。”宿迁市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王霓说出了其中“梗阻”。

面对民营医院占主导的特殊市情,如何破局?宿迁的答案是,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变“堵”为“疏”。

一方面,宿迁用“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为民营医院“铺路架桥”。当地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对因使用集采产品而节约的医保资金,按比例留用给医疗机构。这一“结余留用”机制,将医院的节约行为与自身收益直接挂钩,有效弥补了其利润损失,激发了参与的内生动力。同时,宿迁让民营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和更优化的结算周期,极大缓解了其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宿迁以“硬性指标”为改革“保驾护航”。当地以协议管理为抓手,明确要求民营医疗机构使用的集采药品金额占比须超过70%;同时,将集采执行情况纳入年度医保绩效评价,并与医院预留的医保服务质量保证金直接挂钩,评价不达标将面临经济损失,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

“我们引导民营医疗机构从赚‘药钱’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宿迁市医保局局长王冬梅表示。

这套行之有效的“宿迁模式”已获得省级层面的高度认可。2024年,江苏省医保局将宿迁的探索纳入全省唯一的专项改革试点。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红红在全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宿迁的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动民营医疗机构集采扩围增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责编:史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