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居然也能叫“外卖”了?近日,由专业教练按需定制课程、携带训练器材上门授课的“体育外卖”在青少年和幼儿“家长圈”中走红。
“体育外卖”看起来很新奇,实际上是家教服务的延伸,是一种新型“上门经济”。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家长对孩子体质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体育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不少家长焦虑于孩子的体育成绩“拖后腿”,开始给孩子“补习”体育。“体育外卖”时间安排灵活,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训练,免去了家长带孩子往返体育场地的奔波之苦。同时,“体育外卖”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制个性化课程,能够使训练效果更加显著。
不过从目前来看,“体育外卖”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家教服务行业长期存在着从业老师、中介平台与学生家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中介平台的合规性存疑。教练有没有资质,器材是不是安全,课程设置是不是科学等等,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由于监管存在空白地带,一旦训练中发生意外或者纠纷,权责划分不明晰,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在“快”与“慢”的协同中,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体育外卖”的发展虽步入了“快”车道,但身体素质的提升实为“慢”功夫,科学的训练方法与长期主义的理性心态不可或缺。有的从业老师和兼职平台打出“速成提分”的虚假广告,有家长在焦虑驱使下,不断要求加大训练强度、缩短见效周期,以学生健康为代价换取体育成绩的提高,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们莫把“体育外卖”当成提分神器,毕竟孩子的终身健康才是体育训练的目标。
另一方面,治理乱象需监管“快”出手,但构建适应新业态的规范体系则是“慢”工出细活。对于虚假宣传、安全事故和教练无资质等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必须迅速反应,落实惩处措施,遏制行业野蛮生长。同时,“体育外卖”的从业者多为兼职人员,灵活性较强,以往针对培训机构或学校的监管框架未必完全适用。因此,要在充分调研、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准入审核、合同制定、常态监管、纠纷处置等方面,出台针对性管理办法,让“体育外卖”在规范中发展,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健康餐”。(杨丽 陈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