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脉筑梦社会实践团时隔一年,再次奔赴甘肃省民勤县腾格里沙漠,上演“民勤治沙记”,让1.2万余棵梭梭树在民勤的沙地上扎下了根。这个暑期,江苏高校青年学子走出课堂,奔赴国家最需要的一线,在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每天5:30,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希望能多干些。”原来,刚种下的梭梭树苗一般需要经过三年、每年3—4次的维护才能够自主成长。实践团成员孔天琪介绍,维护梭梭树苗中挖坑、浇水和回填三个步骤,每样都马虎不得,“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治沙智慧,在此尽显,“在距离幼苗根部10—15cm的位置挖坑,保证水能够尽量在坑里蓄积渗到幼苗根部,再通过回填减少水的蒸发,保证浇水效果。”在维护梭梭树苗之余,实践团还参与到直播助农,用青年话语传递民勤故事,帮助当地农户销售蜜瓜5000余单。

“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回来建设家乡。”当地“95后”青年治沙人仲麟的故事,让同学们感触颇深。“种树初期面临巨大的困难也缺乏支持,但始终保持一腔热血,通过不断努力和抓住机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今年,实践团带着溧阳市中心小学孩子们的祝福木牌奔赴民勤,让孩子们的希望陪伴梭梭树幼苗共同成长,架起距离2000公里的生态文明传播桥梁。“拥有向下扎根的力量,方得向上生长的繁华。”孔天琪说,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信念,让民勤的绿色故事在青春的脚步中延续。

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重大工程实践,坚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的工程问题中学习成长。今年暑期,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北京密云水库泄洪导致下游潮河水位猛涨,部分堤岸出现坍塌险情。记者从河海大学获悉,面对严峻防洪形势,河海大学迅速响应,立即组织专家团队火速驰援抢险一线,成为抢险路上的最美“逆行者”。
抢险现场,专家团带领学生们深入勘查风险点,精准分析堤坝坍塌原因,为抢险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性专业支撑。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教授刘斯宏和团队发现,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对堤脚土体造成强烈冲刷,加上雨水渗入导致土体稳定性下降,共同引发了险情,“特别是潮河泄洪河道流速高达5—6米/秒,高速水流裹挟砂石不断冲击坡脚,导致土体被层层剥离,弯道区域更容易出现局部掏蚀,加剧了坍塌风险。”

投身抢险救灾一线,正是师生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水安全需求的实战平台。师生团队连续奋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和方案优化,协助中国安能集团救援团队操作大型机械,进行大块石回填等关键抢险作业,为有效控制堤防险情提供重要支持。河海大学2024级学生吕志龙专门从长江设计集团的联合培养基地赶回现场参与抢险。他感慨:“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了水利工程人员的责任。”

而更多高校青年学子,用青春的肩膀,扛起守护家园的使命。今年夏天,贵州榕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内涝严重。在泥泞与狼藉之中,一支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年轻队伍却如磐石般牢牢扎进这片受伤的土地。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放下书本,安顿好自己的学生们,全员投身抗洪抢险一线。
“我亲眼目睹榕江县城街道堆满垃圾与淤泥,曾经美丽的黔东南如今满目疮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自善告诉记者,洪水发生后,全县停课,大家各自安顿好学生们,主动投入了抗洪救灾工作。支教团成员们手持铁锹、推车,开始参与清淤工作。铁锹的木柄磨得手心通红,水泡破溃又新生,却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
另一支队伍则主动从讲台转战“厨房”,支教团成员吴可楠等人在临时搭起的简易灶台边,削土豆、洗青菜、切肉、分装打包……青年们忙得不可开交,只为能够保证榕江受灾的百姓和忙碌的志愿者,能吃上一口热饭,喝到一勺暖汤。从清晨到日暮,大家流水线作业,赶制出近5000份盒饭送往县城和各清淤点,“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并肩作战。”吴可楠说。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这群青年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抗洪救灾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力量”。灾情发生后,护理专业学生孙倩文等人迅速赶往榕江县中医院,帮助当地医护人员输液、注射、清创、包扎、转运危重患者,同时还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穴位按压驱散救援人员的疲惫,以刮痧技法缓解中暑者的不适。在王自善等人看来,他们的行动正是出征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誓言的最好诠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