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从“苏北小延安”出发,这些孩子徒步1000多公里抵达延安

交汇点讯  “延安!我们到啦!”8月10日下午,一队皮肤黝黑、风尘仆仆的师生们顶着烈日,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结束了他们为期近一个月,从“苏北小延安”的革命老区宿迁市泗洪县,徒步走了1000多公里的“触摸历史之行”。

“用最‘笨’的方式触摸历史”,这个看似“疯狂”的徒步传统,其根源深植于这所学校的红色血脉之中。学校坐落于革命老区宿迁市泗洪县,始建于1941年的抗日烽火之中,其前身是“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由刘少奇、陈毅、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办。

7月15日孩子们在操场上集合,跟随老师启程,随后徒步穿越了苏、鲁、豫、冀、晋、陕六省,最终到达延安,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出发时有50名学生,中途因为体能等原因,有几个孩子被家长接回去了,剩下的我们40多名师生坚持到了目的地。”此次带队的老师是学校的高二老师荣根超介绍,这次他们从泗洪出发,将第一站放在了泗洪县陈圩乡大王庄。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四师师部、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所在地,被誉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因为“老校长”彭雪枫的缘故,孩子们的第一站就是大王庄,并沿途瞻仰了朱家岗烈士陵园,在山西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纪念馆等地,历经近一个月的徒步跋涉,终于抵达了延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路上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一路走来,孩子们的面庞黝黑,但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极好。陈诗羽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次能亲身参与,用脚步去感受从家乡到延安的距离,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荣根超告诉记者,这支“铁流”队伍已经连续走了19年。从2007年暑假开始,学校就开始组织起这项活动,希望能用一种最“笨”也最深刻的方式,让孩子们去触摸历史。于是,第一届“铁流千里考察队”应运而生,主题定为“重走抗日路——探访雪枫足迹,弘扬铁军精神”,师生们穿越豫、皖、苏三省,历时27天,步行了850多公里。

近20年来,从井冈山、韶山,到首都北京,再到沈阳,如今是延安,“铁流”的旗帜始终在路上。这已经成为淮北中学一项意义非凡的文化品牌和德育名片。对队员们来说,这是一堂内容丰富的“行走思政课”。

一路走来,师生们每天的“步数”都超过了6万步。途中,他们还沿途寻访并捐助了10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或留守儿童,将爱心带给需要帮助的同龄人;他们会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聆听岁月的故事;还专程看望各地的老党员、老战士,并瞻仰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在历史的现场接受精神的洗礼。

“抵达延安后,我们还会逗留两天。”荣根超介绍,虽然1000多公里走下来,但每个孩子都“斗志满满”,将在延安瞻仰杨家岭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地后,再乘车返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责编:史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