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苏州御窑金砖、河南唐三彩、安徽文房四宝、南京云锦……8月15日,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启幕。作为本届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在C1馆的“运河非遗品牌专区”紧扣“焕新非遗 美好生活”主题,邀请大运河沿线8省(市)近百个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传统工艺品牌企业共6000件作品参展,设置“非遗集萃馆”“非遗市集行”“非遗创意坊”“非遗云播间”四大核心板块以及动态展演区“非遗活力场”,精心打造集展示、展演、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专区,全方位呈现运河沿线非遗品牌保护的丰硕成果,绘就一幅非遗传承与创新共融的文化长卷。


河南唐三彩展台前人头攒动,骏马栩栩如生,绿、褐、白三色交融尽显唐风古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彩釉画工艺融合汉唐釉色与明清立粉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惊喜的是,“三彩艺”品牌突破传统器型限制,将技艺延伸至陶艺装置与文创产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展台一侧,几位外国友人正现场体验刻模、上釉工序。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唐三彩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步入苏州御窑金砖展区,仿佛触摸到一段厚重的历史。由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与御窑金砖博物馆联合呈现这项始于明代、延续至今的古老技艺。展台上的御窑金砖色泽深沉如墨玉,质感温润;镇纸、杯垫等延展文创亦独具匠心,令人眼前一亮。尤为吸引人的是“故宫三大殿VR漫游”体验:戴上VR眼镜,观众瞬间置身太和殿金砖墁地之上,沉浸式感受“天下第一砖”的历史底蕴与精湛技艺。

以“听风吹竹”为灵感,常州留青竹刻技艺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东方美学体验。展陈空间别具匠心,巧妙地将笔筒、笔盒、茶饼盒、酒瓶盒等竹刻工艺巧妙融入书房、茶室等生活场景,实用与艺术并举,不仅传承了工艺精神,也让千年竹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东海水晶雕刻现场人气高涨,观众络绎不绝。匠人们正专心演示雕刻的核心工艺,雕刀起落之间尽显技艺精湛。展柜里的水晶茶壶晶莹剔透,茶汤盈盈其中,愈发显得清澈雅致。各类水晶雕刻摆件器型精巧、工艺考究,处处透出匠人“因材施艺”的独到巧思。

“非遗市集行”展区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运河民俗画卷,涉及大众衣食住行领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错落有致,将观众带入一个活色生香的传统文化生活场景。漫步其间,感受大运河沿岸的烟火气与人文味。


其中,融合体育与非遗特色的“苏超”展区尤为亮眼,成为全场人气聚集地。“苏超”展区汇聚南京金箔、苏绣、扬州面塑、镇江太平泥叫叫等30个江苏非遗代表性项目百余件文创精品,通过年轻化、趣味性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发文体旅消费新动能。宋代点茶传承人现场演绎“茶百戏”,以茶膏为墨,于洁白茶沫上巧绘足球图案,为传统茶艺注入新颖活力。南京云锦祈愿冰箱贴《麒开得胜》、苏绣《仕女蹴鞠图》、东海水晶雕刻《晶彩足韵》等跨界文创精品纷纷亮相,引发观众围观与打卡热潮。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展区,药香袅袅。工作人员现场熬制纯中药配方的桑葚膏,品牌负责人细致讲解祛湿、助眠等系列养生产品,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使传统中医药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需求。

“非遗创意坊”遴选富有地方特色且互动性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细致讲解并演示工艺流程,带领观众制作体验并将个性化作品带回家。

竹帘入浆,提拉间纸浆均匀铺展,力道精准拿捏,方得宣纸“薄如蝉翼”的绝妙质感。安徽文房四宝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宣纸制作传承人现场演示“捞纸”技艺。相邻展台,徽墨描金工艺同样引人入胜,观众亲手尝试在墨锭上绘制金色纹饰,沉浸式体验千年文房四宝的文化魅力。


转过展区,郯城木旋玩具展位传来阵阵欢笑。传承人牵引一头“会走的木牛”缓缓穿行展馆,孩童们争相合影留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玩具灵感源自三国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造型生动且结构巧妙,既传承了木旋技艺精髓,又突破传统玩具形态,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力。该项目还展出丰富的文创衍生产品,配合现场上色演示,趣味与互动兼备,赢得观众阵阵赞誉。

在“非遗活力场”的舞台上,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一段幽默风趣的天津快板引人捧腹,一曲婉转悠扬的安徽黄梅戏令人沉醉,南北风情交织融合,共同奏响运河文化的动人乐章。



趣味盎然的非遗打卡及互动体验活动人气爆棚,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展区的“云锦×元先”集章活动吸引游客争相参与,游客们在“意匠绘制”体验活动中为云锦意匠稿自由配色;浙江木活字印刷技术展位以“活字连运河”为主题成为打卡热地,游客们辨认、排列活字块,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拓印,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而在“非遗云播间”,特邀来自法国、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且了解非遗技艺的主播担任主持人,带着观众探秘各个展区。镜头前,非遗传承人展示绝活,线上观众弹幕互动不断。这场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嘉年华,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让千年运河流向世界每个角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