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有两种水,大家觉得,各能卖多少钱?”8月18日下午,在一场高层次数据学术研讨会现场,上海数据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朱扬勇带着“特别教具”——“两杯水”,上台作主题演讲。
当天,由江苏省数据局指导、江苏省数据集团主办的数据价值化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举行。作为大会分论坛之一,公共数据定价与收益分配机制研讨会现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顶流、数商代表近百人济济一堂。
如此高级别的一场学术会议,为何专家的问题如此家常?
“我是有目的的!”朱扬勇说话单刀直入:“数据定价就和这水定价是一样的。”
他的左手,擎着一只瓷杯,装着刚倒的茶水,热气腾腾,“它可以喝,也可以流通,但不能进超市售卖。我们无法对其定价!”他又扬了扬右手捏着的一瓶某品牌矿泉水,“这瓶有包装,有饮用水认证,可以进超市交易!”
用“两杯水”成功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注意力之后,朱扬勇慢慢带着大家进入了他演讲的主题——《数据定价需求量纲和计量机制》。据他介绍说,他和团队很久以前就提出了“盒装数据”的观点,把数据装进盒子里,盒内有数据、盒外有包装,让数据“可见可用、先看后买”。而且,数据要有一个量纲,才能有市场交易行为。“我们希望能在数据计量方面有一些突破,让卖‘一杯数据水’多少钱也变得好量化!”朱扬勇说。

“一杯数据水”能卖多少钱,究竟有多大现实意义呢?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副主任杨东现场解释说,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要素市场的重要基础资源,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发挥基石的作用,如何科学定价、合理分配收益不仅关系到公共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关系到市场活力、创新动力与公共效益的平衡。“我们需在成本可控、市场可接受、社会可收益的三角平衡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杨东说。
“同一瓶水,买的人不一样,用途不一样,价格也是天差地别!”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赵琳提出了“不找价格找价值”的观点。他认为,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供需双方并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交易与合作共存的叠加态,“数据定价,要找准买卖双方‘握手’的方法,把价值真正找出来。”
例如,一个年价值500万元的数据产品,能让哮喘人群大幅减少?赵琳现场宣讲了一个鲜活案例:2023年,上海浦东气象局针对陆家嘴街道高龄和独居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推出一款健康气象指数。指数融合气象数据与街道人口健康数据,构建慢阻肺、哮喘、中暑、感冒、花粉过敏五种疾病的易感指数模型,生成风险预报及个性化防护建议,居民可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相应疾病发作。基于该指数衍生的项目后来入选了世界卫生组织《COP29气候变化与健康特别报告》,成为全球超大城市健康管理的“中国样本”。赵琳团队测算过:该指数运行近3年来,对慢阻肺有效干预率是14%,哮喘干预有效率增加30%。每年节约医疗支出和误工成本、增加医保基金利息共计500多万元。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指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
眼下,赵琳团队和浦东新区数据局成立了数据要素市场价值评估中心,开发一款大模型智能体,和调查员结合起来,挖掘更多新场景下的数据价值。
数据是由“0”和“1”的二进制计算机语言组成的。“字段是数据要素的基本单元,用于描述表中某一具体属性的信息,以结构化形式存储特定类型的数据,比如,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都是以字段的方式呈现。”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邱栋说,为此,对卫健、人社、公积金等方面的公共数据,团队提出基于字段的数据资产定价方案。
专家们陆续抛出观点后,会议气氛愈发热烈。在随后的嘉宾讨论环节里,来自江苏各地数商、数据交易机构的负责人也结合自己的实践,畅所欲言。
“就像朱院长手上那只瓷杯可以喝茶也可以喝咖啡。喝咖啡,瑞幸是一个价,星巴克是一个价,其他品牌又是一个价……”南京风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剑蔚说,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定多少价格。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数据放到一些合适的应用场景里,“让数据活起来,把市场做起来之后再讲定价的问题,价格让市场说了算!”
眼下,国内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流派,上网一搜,有几千篇关于数据定价的学术论文,大模型一个比一个复杂。“就像谈恋爱,这理应是你情我愿的事。所有定价都只能是参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黄丽华说,对于如何定价,“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江苏省数据集团数据运营部副总经理陈康则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江苏在公共数据定价方面的探索。“我们是前端成本、后端市场。一级采用成本定价,二级坚持市场定价,谁能发现数据价值,能以什么价格卖出去,你先卖,先活跃市场。”为此,省数据集团投入大量的技术人力成本、数据治理成本、合规保障成本,以降低企业的用数投入,培育江苏数据产业生态“热带雨林”,实现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聂伟